3日从沙溪回到上海,各自回家睡觉,次日再度集合,开车去浏河。单程不到60公里,高速和地面都空空荡荡,开车只需当心电子警察便是,从沪太路出上海的口子叫“洋桥”,过去不远就是浏河了,“走读”着去看景很方便。
一路上高高兴兴,大家都庆幸没有去岱山,否则去时等渡船,回来急着赶渡船,休闲就变成焦心了。也庆幸没有去绍兴,据说那里都挤满了人。今年的国庆节,景点的超载是主题,我们还算是迷途知返识时务的。
我这是第三次去浏河了,第一次随另外一批朋友去的,在十多年之前,妈祖庙和郑和宝船的印象还清晰,但古镇的记忆痕迹全无。大约在冬季,天阴阴的,寒风呼呼地吹,兴趣不是很高。但是这一次,秋高气爽,金桂飘香,心情安逸多了。
![[转载]“走读”式旅游:浏河镇老巷,“天妃宫”后街 [转载]“走读”式旅游:浏河镇老巷,“天妃宫”后街](//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浏河”的标识,应该是新设的,旁边有一个牌坊,坊前有停车场,还停着几辆旅游大巴,就顺势停下了。
![[转载]“走读”式旅游:浏河镇老巷,“天妃宫”后街 [转载]“走读”式旅游:浏河镇老巷,“天妃宫”后街](//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径直走进去,就是这样的小巷,青石路面,路幅很窄,二楼是木结构的,看得出来,是刚刚整修过的。
偶尔的宽敞处,就是一个拍照的地方,我是菜鸟,不懂光影,如果光线用得好,一定是很美的构图。
![[转载]“走读”式旅游:浏河镇老巷,“天妃宫”后街 [转载]“走读”式旅游:浏河镇老巷,“天妃宫”后街](//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化妆与素面的对比,整修过的精神俊秀,未曾打理的,其实也很有味道。
电线杆、太阳能、塑料垃圾桶,并不破坏旧时的格局,恰恰说明,这里就是人烟处。一路走去,两旁的房间里有做家务的,打麻将的,市井风浓郁,都不好意思对着人家拍照。
但是这里分明是旅游区,时不时地,就有一辆人力三轮车载着观光客过来。
抬眼到处干干净净,四周安安静静,和天安门广场的5吨垃圾形成对比,廉洁在民间。
这张照片是远远地拉镜头拍的,小巷里两个居民正在拉家常。竹椅子是江南人家的生活必备品,城市化以后将消失。
忍不住要看一下景深,旁边的空调机架经过这样一包装,观感还真的和谐了。费用并不贵,也就是桐油加色,古朴就不由分说了。
三楼的晒台这样一粉饰,都可以唱西厢记了。但这一排破平房其实挺有味道,开个茶室应该不错的,就这样土,里面搞干净就是了。
![[转载]“走读”式旅游:浏河镇老巷,“天妃宫”后街 [转载]“走读”式旅游:浏河镇老巷,“天妃宫”后街](//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弹棉花的小作坊,节日里还在上班,不晓得发三薪不?估计是没有的,一发准垮。
门口堆着大包小包的棉花胎,说明生意还是不错的。
小镇旅游指定用车,原来浏河还有“江尾海头”第一镇的自豪。车主应该在家,游客们都去外面挤了,他们的生意就不如弹棉花的了。
街角的小店,小巷基本是民居,这样的店铺不多。
一条小渠与小巷平行,小巷人家是前街后水的,生活很方便。那根白色的粗管子有点煞风景,但是如果没有它,这渠水估计就要泛油花了。“问渠哪得清如许”,现在光有源头活水来是不够的,污水还不能随便倒。
风雨桥。
近水楼台,标准的“小桥流水人家”。夏季的晚上,摇摇蒲扇,喝喝小酒,应该很不错的。
建设好的小巷,粉墙青瓦,但路灯就没办法了,古镇肯定没有路灯的,但这样子的灯也不算突兀,灯帽像清朝的顶戴,没有花翎而已。
待字闺中的老屋,脚手架正在靠拢。觉得这里的头还是有想法的,这里基本看不见商家,也就是改善人文环境了,也可让我们游客多一个看点,原生态的古镇小巷,如今就是引人入胜处。
也真的怪了,从前我们都住在上海的小巷里,心里想着大路,“我们走在大路上”,唱唱歌都来劲。而今到处是大路,心里反常想着小巷的好了,至少有一种亲切感。所以走什么路,也许就是没有标准的,自己喜欢就是了。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领导这样说,群众也是这样说。
小巷的入口处,因为光线原因,是回程时拍的。
和小巷平行的一条大河,天妃宫就在河边。其实,小巷是天妃宫的后街,到了才知道。
就是妈祖庙,这是牌坊。
牌坊进去是宫门。背后就是老街。
天上圣母,当年郑和下西洋之前,要来这里敬香。
浏河镇的地标,是郑和宝船城雕。正好红灯停车,留下印象。
浏河还有一个去处,郑和公园,当年郑和是从浏河下西洋的。因为小巷溜达够了,午饭后有点倦怠,大家决定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