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公布,因诗集《向往温暖》获奖的湖北武汉纪委书记车延高在网络上成为话题人物。他的两首旧作《徐帆》和《刘亦菲》被网友们翻出,被批这两首诗不像诗,更像是在写作中不停按下回车键的成品,更被命名为“羊羔体”,与诗人赵丽华的“梨花体”并称。车延高本人则表示,只看一两首诗很难看出作者风格,对于批评和质疑都不反对,但希望大家能瞄得准一些,击中要害。(
10月21日《新京报》)
第五届“鲁奖”的获奖名单一经公布,随即引起了坊间广泛的关注,其中尤其以诗歌《向往温暖》获奖的官场诗人车延高备受关注。大家将他的作品翻出,并命名为“羊羔体”,如同当年风靡的“梨花体”一样,“羊羔体”也不过是网友以诗人姓名的谐音取就,并走红网络。针对坊间的质疑和非议,笔者认为,不妨理性看待“羊羔体”获“鲁奖”。
首先,从文学的发展轨迹来看,从繁到简是一个基本趋势。在这个时代,用古文来作文毕竟还是少数中的少数。诗歌也如此,从古代深奥难懂的表达,到唐诗宋词的直白化;从近现代诗体的白话化,再到前几年风靡的的“梨花体”。显然,“羊羔体”的出现是诗歌发展的趋势,受到“鲁奖”的眷顾也正常。
其次,“羊羔体”获“鲁奖”与作者的官员身份并无关系。从网上的反应来看,质疑的焦点大都是车延高的官员身份。其实,从事文学创作,是不限身份的,官员可以创作,农民也可以创作,就连捡垃圾的也能创作。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是官员这种身份,让车延高不能全身心投入到诗歌创作之中,还是一种阻碍了。
再次,“鲁奖”也需要“羊羔体”。
“鲁奖”虽然是中国文学最高奖项之一,但是近些年来,社会的关注少了,也开始淡忘了。原因何在,除了文学方面没出大成就固然有关,但更大的原因还在于中国文学没有创新,没有吸引读者的关注点。此次,“羊羔体”获“鲁奖”不但将读者的关注力集中了起来,而且对于“鲁奖”的未来也是发展有利的。到底该如何继续?到底该怎样让更多的文学爱好者参与创作?显然通过这场争论,会有所收获。
因此,笔者认为,公众不妨理性看待“羊羔体”获“鲁奖”,撇开作者的身份,多去学习下“羊羔体”,多创作精品。
链接:
http://szsb.sznews.com/html/2010-10/22/content_1276386.ht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