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法制日报】【新文化报】【大众日报】“最终解释权”早该寿终正寝了

(2010-10-22 22:41:27)
标签:

杂谈

分类: 时评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日前发布《合同违法行为监督处理办法》,加强对经营者利用“霸王条款”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行为的约束,类似“本公司拥有最终解释权”等条款被列为违法。并对经营者利用合同格式条款免责、排除消费者权益等行为作出相应规定1021日《山东商报》)

  时下,“最终解释权”是一些商家促销的“不二法宝”。每逢节假日,大多数商家通过使用“优惠”、“打折”、“购物有奖”、“即时开奖”、“无效退款”、“免费使用”等词语,进行诱惑宣传,吸引消费者消费。与此同时,商家又设置“最终解释权”的条款,加以“灵活运用”,借机侵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事实上,商家发布活动时的“最终解释权”,早被各地消协判定为“霸王条款”。商家向顾客的让利承诺是商家单方面法律上的要约行为,但顾客一旦认可并满足商家所承诺的条件,即构成了法律意义上的承诺。商家的要约与顾客的承诺行为,其实已经完成了法律意义上的买卖购销行为。商家对自己预先拟定的“最终解释权”权力的规定其实是毫无依据的。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规定:经营者不得以格式合同、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或者减轻、免除其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合同法》也规定,对格式条款的理解发生争议的,应当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释。对格式条款有两种以上解释的,应当作出不利于提供格式条款一方的解释。显然,商家的“最终解释权”是有违法律精神的。

  其实,早在2006年10月15日,由国家商务部、发改委、公安部、税务总局、工商总局联合颁发的《零售商促销行为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办法规定》,今后零售商不得以保留最终解释权为由,损害消费者的利益。但时至今日,“最终解释权”仍然频频现于各商家的广告宣传单上。

  此次工商总局发布的《合同违法行为监督处理办法》,再次明确类似“本公司拥有最终解释权”等条款为违法行为,并作出了处罚规定。有法律文件精神自然是一件好事,但是商家拿“最终解释权”说事的日子能否远去,还得看相关部门的执行情况。但有一点,商家的“最终解释权”横不起来了,消费者也可以根据法律规定有效维护权利。

  因此,商家的“最终解释权”早该寿终正寝了,如今,法律已经明确规定了“最终解释权”是一种违法行为,相关部门要严格执法,认真查处商家的违法行为,确保消费者的权益得到有效的维护。      陶功财

 

法制日报:

 

http://epaper.legaldaily.com.cn/fzrb/content/20101022/Articel03003GN.htm

 

新文化报:

http://enews.xwhb.com/html/2010-10/22/content_214358.htm

 

大众日报:

http://paper.dzwww.com/dzrb/data/20101022/html/4/content_2.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