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时事评论电脑、高校 |
分类: 时评 |
2007年10月9日
越来越多的高校规定,不允许大一新生自备电脑。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开学后都作出了这样的规定,校方称:此举可以防止新生沉迷电子游戏。不允许新生装电脑能否成为防网瘾良方呢?(10月9日《北京青年报》)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沉迷在电脑游戏和网络中,特别是正处学习期的大学生们,进入大学,没有了高中时代的紧张和约束,很容易在电脑游戏和网络里迷失自己。电脑“禁装令”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台的,为了防止刚进大学校门的新生沉迷游戏和网络,高校采取了“堵”的方式,严禁新生购买电脑。
电脑“禁装令”颁布了,能不能如高校所愿,达到防网瘾的良药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硬性的规定,对于一些自制力较弱的人来说,能够起到一些积极的作用。但是,仔细一想,实则不然,毕竟现在的大学生们较之以前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其中最显著的一点就是大多数都具有叛逆的性格。一旦被“堵”的慌,说不定变本加厉,什么都和学校对着干,如果真这样,那真是事与愿违。
学校是育人的地方,大学也不例外,如果让学生终日沉迷电脑游戏和网络,这不但学校的失职失责,更是对中国教育的一种讽刺。而要通过强制的手段来约束学生的行为,却又是中国教育的失败。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概括地说,教育就是要提高全民的素质,而不是教授知识的工具。通过强制手段,其结果不会起不到任何作用,相反会激起人的叛逆。很多大一的学生都会这么想:既然学校不让购买电脑,那我去网吧不就行了。其实,只要往学校机房和校园附近网吧一看,基本上是大一学生在上网、玩游戏。试问,“禁装令”起到了什么作用呢?除了把他们游戏的阵地赶到了机房或者网吧之外,还有什么作用呢?
另外,这些高校对电脑的禁令,主要是针对大一。到大二以后,用学生的话说,“学校就不管了”。这种一年禁三年松的模式,效果更加让人怀疑。而且,高年级学生购买电脑后,也可能在使用上出现偏差,姑不见现在很多的网瘾中就有很多大二以上的高年级学生。
笔者认为,与其这样毫无效果地“堵”,还不如花时间来“疏”。人都是如此,如果面对的是“堵”,结果必然是对着干;如果面对的是“疏”,结果肯定是顺着做。就如同前不久高校的“禁租令”,其效果有几何?因此,“堵”,从根本上说是不值得提倡的方法,要想防止学生上网成瘾,一定要加强教育和引导。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