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喜雨降落了。据天气预报说,还有两天的大雨或大暴雨,真让人高兴!在这之前,面对一个个关于抗旱文件和新闻报道,确实感觉很茫然。因为知道,现在我们的抗灾能力,根本不足以抵御今年这样的干旱。即使采取超强措施(几级提水)播了种,栽了苗,你再算算经济账吧,估计就是得不偿失了!因此那些文件上的抗旱措施,以及挑水抗旱的行为宣传,与做秀其实没什么大的区别。但是,不发文件不行,体现不了党委政府的责任。不组织动员也不行,体现不了干部的作用。抗旱成了一个极为严肃的政治问题,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忙忙碌碌抗旱的成本与农田收入的经济账,是不便计算的问题!
过去农业统计中有一个指标,叫做“旱涝保收面积”,在现在的统计年鉴中找不到了。可能是因为第一,这个问题不再受重视,因为农业产生不了那么的GDP可以吸引领导的眼球;第二这个指标统计不清楚了,要统计也是个虚假数字。旱涝保收,确实是一个很高的标准,我们现在的农业,基本还是处在靠天收的状态,在不少地方抗灾能力不仅没有提高,还呈下降状态。渠道淤塞塌陷,病险水库增加,小河浅窄,塘堰减少,对一般的大农区而言,防汛抗旱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很多地方“晴三天要抗旱,雨三天要防汛”,农业基础设施真是不堪一击!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由于体制和自然的因素,重视农业,加强农业,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很难,多少年来,都如“火车进站,叫得凶,走的慢”。前年旱灾,去年涝灾,今年又旱灾,自然灾害交替出现,风调雨顺几乎很少听到了。不是大自然不留情,而是我们没准备、没能力。农业生产总是处于“多了砍,少了赶,不多不少没人管”的状态,“买难卖难”不时出现。
面对干旱,人海战术几乎失去作用。没有过硬的设施能力,我们只得听天由命,抗旱喊的再凶也没有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