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二三线城市更适合大学生安居乐业

(2010-09-17 00:42:20)
标签:

教育

就业

大学生

工作

生活

发展

奋斗

幸福

引导

杂谈

海垚

分类: 海垚看法

随着几百万大学毕业生大军离开校园正式步入社会,这个溽热的夏季显得更加多了些燥热和不安,全球经济似乎要二次探底、久控不下的高房价蠢蠢欲动等经济背景下,本就越来越显严峻的就业形势益发受到各方各关注。家长奔走忙碌为孩子寻找出路,学校极尽所能为学生安排岗位,政府马不停蹄完善与大学生就业密切相关的劳动保障政策法规,舆论也通过房屋租赁、收入待遇等话题一次次将就业问题推上高位,整个社会都关注和关心大学生就业问题,各方声音此起彼伏。

 

关注是因为关心,关心是因为确实存在就业形势严峻的问题。随着大学扩招和整个经济环境与劳动力结构的变化,每年几百万大学生的去向和未来实际上已经成为近些年里老生常谈又不得不谈的问题。前些天在招聘会看到有学生拿着足有一尺厚的简历四处投递,据说那些简历的打印成本堪比这个孩子一个月的生活费;另一个女孩子大夏天里穿着很正式的职业女装,那套衣服花掉的钱足够她在北京租三个月床位。细谈中他们告诉我,无论是制作简历还是购买装备,实非所愿但又不可避免——找工作太难,不是念个大学就能谋生那么简单。

 

其实全社会一直都关注和思考大学生就业问题并为解决这个全民问题而努力,努力虽有成效,但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中医讲究在治病的时候要寻根本而治源头,推及大学生就业问题,恐怕我们同样需要从根本上进行反思,探寻能够从根里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我们已经无法回避每年几百万大学毕业生给社会和家庭造成的沉重压力。

 

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聚集着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毕业生,而且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也正在把这些地区作为获得生存和发展空间的目标城市,所以本就存在很大竞争的这些城市里,就业与失业问题也就更加突出,更受关注,从某种程度来说,这些城市就业问题和就业形势代表着整个社会。

 

毕业生对经济发达的大城市趋之若鹜这无可厚非也很好理解,无论是古话说的人往高处走还是每个家庭的孩子的现实需要都有足够的理由让这些孩子选择经济发展水平高、硬件环境成熟、就业领域更宽的城市作为谋求发展的首选。这些城市潜藏着对年轻人来说弥足珍贵的发展机会,相对高的收入水平和薪资起点对初入社会的年轻人也有着足够吸引力——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要求他们从最底层慢慢做起已显得不太可能。

 

大城市的种种优势吸引着千百万年轻人,但不代表这里就是生存的天堂。近几年来我们并不陌生的房奴、蚁族、裸婚、啃老族、胶囊公寓等词汇几乎全都派生于这些大城市,多多少少折射出在大城市谋求生存的尴尬和无奈。成熟的城市环境和高经济水平的背后还潜伏着消费水平高、生存成本大、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强等许多问题。一头扎进这些城市的学生大多只想到高收入和较多的机会,却忽略或者没有来得及考虑其他问题。当他们真正进入这些大城市的时候,首先看到的很可能不是光明未来,而是如何在这里扎根和生存的问题:高昂的房租、几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人合租一套房的嘈杂、在地下室与各色人等混居、不菲的生活开销、千千万万同样的人给自己造成的竞争压力等等都会很现实地摆在面前,还有许多未来必须面对的问题:二三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未必能获得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孩子上学几乎能用掉两个人的全部收入,常年奔波在外无法赡养老人……

 

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大城市毫无疑问是当今中国最发达的城市,最好地体现和享受着经济发展的成果,同时伴随着最多的次生问题。任何地区都用承载的极限,超过这个极限就一定会出现各种问题,一如人的身体。近些年在一线城市饱受生存和发展困扰的不仅仅是大学毕业生,还有那些为大学生创造就业和发展机会的企业和整个社会。企业在一线城市的运营成本不断提高,竞争环境日益严峻,生存压力逐步加大,于是很多企业开始思考逃出大城市,向二线城市迁移扩张,这多少应该能给今天对大城市趋之若鹜的大学生有一些启发。当然,受到启发的还有整个社会,依据二线城市人才需求扩大和人才跨地区流动明显的实际情况,整个社会把未来解决就业问题的希望寄托在了有着发展愿望和发展前景的二线城市身上,政府也在积极引导大学生到二线城市和基层工作,各方都希望获得共赢的结果。

 

老话说一个萝卜一个坑,真正找到适合自己的坑,需要勇气和眼光,但无论如何,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坑,才能长得更茁壮。

 

我是最早开始在北京飘荡的大学生之一,从1994年至今的十几年里经历了北京变迁的全过程,见证了一个时代,但也对在北京生存和发展的种种艰辛有着最深的体会。我的总体感觉是北京文化环境和经济水平确有足够吸引力,但不是最适合生活的地方,这也是我在京的同龄朋友中多数人的看法,我们在北京奋斗和努力,但几乎无一例外地决定在适当的时候选择离开,我们最年轻的岁月留在了北京,但终究有一天我们无法自如地适应这里的竞争和现实生活的压力,急流勇退是最好的选择,因为人生不仅仅是工作,还有很多方面,比如健康,比如家人,比如完全放松地到处走走。

 

任何地区都会发展,都会享受到国民经济整体快速发展的惠泽。看看十几年前的背景和上海,不难想象今天的二三线城市尤其是一些已经具备发展底子的城市未来也一定会快速发展起来,需要的是契机和时间,还有最重要条件,那就是大量人才。美国从一片蛮荒大陆变成最强大的国家,深圳从一个渔村变成今天的繁华都市,都是人才用勇气和智慧创造出来的奇迹,没有带头的那个人率先踏下第一个脚步,也就没有今天。

 

从现实角度来说,二三线城市其实更适合大学生就业与安居。可以理解的是初出茅庐血气方刚的大学生未必会认可这个观点,但作为已经跨过了这个阶段的人,我们清楚地看到二三线城市在今天看来,有着许多大城市所不具备的优势,在那里生活远比大城市能够享受到更有质量的人生。

 

最好理解的是二三线城市的竞争压力相对小得多,大学生本身的知识素养和各个方面的优势在哪里更容易凸现出来,也就意味着能够获得更多被发掘和培养的机会,较少的竞争对手和较宽松的工作环境都有利于个人发展,也更容易得到认同,增强归属感。这个时代已经不是在出生的地方固守终老的时代,既然选择了勇敢闯一闯,在一个更容易扎根的地方落地生根,不仅可以节约汗水和宝贵的时间,还能让人生得到更大认同,更富有成就感。

 

北京上海深圳的房价恐怕是当今中国最让人谈之色变的洪水猛兽。北京距离城区几十公里以外的远郊区如今已没有每平米万元以下的房子,甚至全都超过了两万元,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如果两个刚结婚的年轻人年收入达到十万元,不吃不喝不生病不要孩子不养老人而且全部收入一分钱不花都用来偿还房贷的前提,需要近20年才能拥有一套位于远郊区的两居室。如果扣除了北京数额不菲的生活开销和照顾老人孩子的费用,在大城市里努力到退休也未必能真正拥有自己的房子。如果让过来人现在做出选择,恐怕谁也不会选留在北京,因为奋斗的成本太高,过程太漫长,压力太巨大。

 

相比较之下,二三线城市要拥有一套相同的房子可能只需要几年时间。生活的质量不在于挣钱多少,而在于在短短的一生中做了多少自己想做的事情,有过多少快乐的幸福时光,选择任何一个地方不是为了去那里而去那里,而是为了在那里生活得更加轻松和幸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二三线城市更适合大学生就业和生活。

 

今天的二三线城市其实已经具备了初等规模,无论是交通等硬件设施还是努力营造出来促进发展的软环境,都已经具备在这里生活的全部条件,无论是房价还是物价指数或者是子女教育等方面,都凸显出发大城市所不具备的优势,而且还在努力向前推进和发展,所以在这些城市里生存和发展,可以规避很多诸如高强度工作、竞争压力、没有归属感等现代人不愿意面对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提升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引导大学生到二三线城市就业和发展,利于学生,同样利于这些地区的发展,应该是解决当前就业问题的一个不错的出路,在探寻出路和反思教育体制本身的同时,做一些大胆的尝试和引导,裨益良多。

 

(本文已刊发在2010年9月《大学生就业》杂志,传统媒体谢绝转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