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担岁月》读书交流会
(2024-11-27 22:00:22)
标签:
教育 |
《一担岁月》读书交流会
同学们对《一担岁月》的阅读热情很高,而且还深有感触。所以,我就借机推了一把,组织大家进行阅读交流活动,让同学们互相多谈一谈自己读完这本书的感受或联想。同学们在读书交流活动中不仅增加了阅读课外书的兴趣,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而且还互相增加了认识和友谊。之后,我让同学们将自己的发言整理出来,附录如下:
《一担岁月》读后感
高二(6)班 张悦
盐城对我们来说既是陌生的,又是熟悉的。我们熟悉盐城的人,因为有援疆教师邓敏教我们的缘故,我们不熟悉盐城的风景、习俗与那里的故事。但今天读了《一担岁月》一书,让我或多或少地了解到老师口中她的家乡——盐城。
老师总说盐城是个很美的地方,与新疆是不一样的美。盐城有街,不是普通的街,是有悠久历史的老街,而我们这里虽然没有,但有与盐城不同的民俗、风光。新疆人总是热情大方的,毫不吝啬地将自己的热情给予一位陌生人。聊聊天,吃吃干果,喝口茶,那我们就是朋友,朋友不必与朋友客气。而读《一担岁月》,我最深的印象就是文笔细腻。我想盐城的人应当是温柔细腻的,想的多,做的更多,与人交往也总是以礼相待。
书中说,盐城有一汪池塘,碧波荡漾,柳树幢幢,花墙倒影,是古镇的龙王滩。龙王滩是我印象深刻的古镇景点,因为那里牺牲过革命烈士。我对战争时候的事总是感到悲伤与耻辱。历史总是那样让人难以忘怀。
你们有池,我们有湖。赛里木湖是新疆一大美景,无论夏天去,还是冬天去,都很精彩。虽说新疆发展不如江苏,但各地有各地的香,我们有着与盐城不一样的风景。
读《一担岁月》,让我想去老师的家乡、书中的世界去看看,去看那古镇、那老北街、那水、那人,感受不一样的风景与习俗。
《一担岁月》读后感
高二(6)班 拉吾拉
近期,通过语文老师的推荐,我有幸接触到《一担岁月》这本书。从书名便可知,作者以真情实感记录着他的故乡及独属于他们这一代人的岁月。我虽来自新疆,但通过这本书或多或少了解到了江苏盐城的历史由来,也知道了江苏盐城的特色美食、特色建筑物,如醉泥罗、糖麻花等。
我甚是喜爱人物篇中的《高中琐记》这篇文章,可能是因为我也就读高中的原因。这篇文章使我知道了,在新中国教育史上,身处新三界的作者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年代,抓住了来之不易的机会,并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梦想。但是为了取得一纸文凭,每个人都实实在在地付出了很多艰辛和努力,流淌了辛勤的汗水,牺牲了无数个不眠之夜。在通往书山的路径和知识的海洋中,体味到“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的深刻内涵。正处高中的我,读这篇文章可谓深有感悟啊!
在《高中琐记》这篇文章中,有这么一句话:“一个人的学问,不在于头脑的聪明与愚笨,关键在于勤奋、刻苦。学和不学,大不一样。所谓不聪明的人,不要自暴自弃;所谓头脑相对聪明的人,也不要因为比人家特殊就懈怠。”读这句话,我深刻体会到,学习并不在于谁比谁聪明,而是谁比谁更勤奋。所以,学习可不能偷懒,而是脚踏实地地学习,就如“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
这次阅读,使我知道了高中虽苦,但都是我们所面临的阶段,只要我们勤奋刻苦,便可以度过此阶段。就如作者每想起独属于自己的高中回忆时有煎熬、拼搏、无奈等五味杂陈的人生经历感慨万千。但是也有美好回忆,如他们的劳动课里,把劳动看作光荣的事等等。
这本书使我感悟到,困难总是会有的,但只要我们勤奋刻苦,提升自己,并抓住来之不易的机会,就算失败了,至少我们奋斗了。
《一担岁月》读后感
高二(6)班 钱静茹
近日,语文老师组织我们阅读课外读物。虽然我的阅读量不多,但在我的阅读储备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属《一担岁月》了。
它是由江苏盐城作家贾秀全写的。他长期供职于大中型企业,业余爱好文史学习和研究,尤为关注地方历史文化细节。因此,他的作品大多以真情实感记录生活,以感恩之心崇敬自然,平常生活的味道,收割岁月的快乐与美好。
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作者故乡的老北街有许多历史建筑,如老北街的关帝庙、广利院、财神庙等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受人们尊崇。唯一幸存的祠堂——王垦祠堂也让人记忆犹新。书中还有许多故乡的小景点,让我为之心动,也让我更想到江苏地带去看看。看看是否有书中所描述的那满街商铺“东边麻花扑鼻香,西边萝行接活忙”的南街,看看位于丁六小学校园内的惨案纪念碑,铭记历史,看看那如弓上之弦,能把故乡小镇分成东西两半的夹河……
作者笔中的故乡篇里充满着作者的回忆与怀念;人物篇则通过浓厚的情感描述,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远方篇是通过写杰出人物,表现了真正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主题。
《一担岁月》使我更好地了解散文写作中如何运用散文化的语言,如何写作散文体裁,其中许多好词好句令我受益匪浅,提高了我的作文水平,给我带来了不少灵感。
最后,也希望能去《一担岁月》中所说的老北街、南街看看那里的小商铺,去看苦楝树,看看龙王滩,看看这美丽的地方——江苏盐城。
《一担岁月》读后感
高二(6)班 古热拉
今天,老师专门安排了一堂课让我们交流《一担岁月》的读书感受。我被吸引的一篇文章是《写给母亲的话》。
读完《写给母亲的话》这篇文章后,我的感触是,我们活了这么多年,到现在都不知道母亲确切的身高、体重、血压,甚至连模糊的记忆都找不见。“母亲的行动诠释了劳动的光荣,只有勤劳出力流汗,家中人口再多,都能吃上饭、穿上衣。”看到一系列母亲的所作所为,我不禁想到我的母亲。我的妈妈是家里最听话、最善良、最朴素,也是最爱我们的妈妈。我们生活在察布查尔县最偏远的乡村——琼博拉镇索墩布拉克村。众所周知,农村的家务活繁重。我那任劳任怨的妈妈每天都有很多事情要干。一边要干家务活,又要照顾我侄子。有些时候,爸爸出去办事回来得晚,牲畜的饲料也会落到母亲身上。姐姐、我和妹妹经常劝她不要干重活,她只会说:“好的,下次不会再干了。”但是,一旦我们不在她身边,她就全身心地投入进去。
正如,文章中作者所说的“她不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教育理念,但她用朴素的行动诠释了这一教育理念”。有时候,因为母亲的一句唠叨,我们会嫌她烦,但事后又在意她会不会难受,为此感到心疼。渐渐长大后,才明白“世上只有妈妈好”这个道理。母亲这一称呼,伟大而又庄严。在当下,我只希望我的母亲不要太累,开心而又无烦恼地活着。
这本书就像回忆录,怀念过去又憧憬未来。回忆里,我们是调皮不听劝的,但越大越长大,才明白父母的爱是多么的无私。让我们多与父母聊聊天,谈谈心,多说说话,多多表达自己的孝敬之情。
《一担岁月》读后感
高二(6)班 马晨宇
我读到《一担岁月》的目录时,被一个标题吸引——《谒焦裕禄烈士陵》。这让我不禁思考,在一位作家心中,我们焦书记会是什么形象,又会有什么不同呢?
读完后,我了解,在所有中国人民心中,焦书记永远是“一心为革命,一心为人民”的好书记。虽然,作者笔下的焦书记只有短短两页,可是我却从作者的文章中体会到浓浓的爱国情怀。好像站在焦裕禄墓前的不只有作者一人,还有书本前的我们。焦裕禄上任兰考县委书记的那一年,作者正出生,都是1962年。焦书记是42岁患病去世,作者又是在人生的第42年去吊唁这位人民的好干部的。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岁月的巧合呢?
在这漫长而又短暂的人生旅途中,岁月如同一本厚重的书,每一页都记录着我们的欢笑与泪水,成功与挫败。作者笔下的焦裕禄成功地得到了人民的认可,却没有经受住岁月的打击。岁月无声地告诉我们,时间是最宝贵的资源,一旦流逝便无法挽回,要珍惜当下,才能不负韶华让生命绽放出最耀眼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