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担岁月》:一场读者与作者的跨时空交流

(2024-11-28 22:05:39)
标签:

写作

《一担岁月》:一场读者与作者的跨时空交流

2024年11月23      星期       

我将学生写的读后感发给作者——我的舅舅贾秀全。舅舅在微信里表达了对同学们的致意。他说:“孩子们真可爱,对《一担岁月》中的零散散文有所感触,尤其是对照自己的亲人进行笔谈,我这个‘作者’好像在与他们对话。谢谢你和孩子们,能给孩子们能带来喜欢就好!”我将作者的感谢之意传达给学生,他们都非常感动,这是学生第一次收到来自书本作者的真情回应。我想,尽量让更多学生的文字能被看到,就继续将他们的读后感组稿如下:

《一担岁月》读后感

高二(6)班 哈吾夏克

我们的语文老师是来自江苏盐城的名师,而《一担岁月》的作者以及内容也讲述的是江苏盐城的人间烟火味。作者叫贾秀全,是江苏盐城人,是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省盐城市作家协会、市散文学会会员。此书籍的目录分为上辑:故乡篇、中辑:人物篇、下辑:远方篇。

在故乡篇中,我最喜欢的是《寻找丁陆惨案旧址》。作者为祭奠76年前在丁陆惨案中罹难的10位乡亲,他们去城南新区伍冈社区寻找丁陆惨案旧址,去祭奠罹难者。在一位84岁的惨案见证人的陪同下,他们去了当年事发现场。听说那条通往事发地的路如今早已改道,高速、国道、省道四通八达,伍冈路已变成村道,已经几乎没有人生活的痕迹。老人为他们比划着当年在这里发生的一幕惨案,还有一些日军在侵略中国时发生的一些事件。丁陆惨案,是日本军国主义惨无人道行径的冰山一角。我们要世世代代铭记历史,永记国耻,珍爱和平,振兴中华。

在人物篇中,最喜欢的是《写给母亲的话》。作者回老家办点事,也正好碰上母亲节,顺道查了自己家户口登记的原始资料。他看着手头上唯一一份有文字记载的关于母亲的原始资料,作者和我一样,对母亲确切的身高、体重、血压、何时更换了假牙、何时头发花白都不清楚。我也感到心里有愧。作者的母亲用行动诠释了劳动的光荣,只要勤劳、出力、流汗,家中人口再多,都能吃上饭、穿上衣。作者母亲自强不息、尊长睦邻、说话干脆、处事果断,家政安排得井井有条木亲。母亲也是父亲的绝对帮手,但凡父亲有一点窘迫,母亲都会想办法解决。作者母亲的优秀品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作者和兄弟姐妹。母亲不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教育理论,但她用朴素的行动诠释了这一教育理念。母亲从来没有在孩子面前说过一个爱字,但她的行动表达出了深沉的爱。

 

《一担岁月》读后感

高二(6)班 马钰

近日,老师组织我们阅读书刊。我虽读得不多,但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一担岁月》这本书了。它让我沉迷其中,让我这个本是爱天马行空、很难入定的人,真真切切地钻进书的世界里去了。

这本书里,处处充满真情。浓浓的人文情味扑面而来,让我不禁向往着、期盼着去作者笔下的故乡体味一下。去看看那里的老北街究竟是何模样;去听听淮剧,开拓眼界,体味其中蕴含的浓厚的传统文化;去广利院,看看那里三人合抱的银杏树,看看是否如书中所说的“晨钟暮鼓,梵音袅袅,香客云集,香火旺盛”。依稀记得,在我年幼时父母曾带我去旅游参观过一座寺庙。具体地点我已记不大清了,只记得那里香火很旺盛,有带着孩子去祈福的,有求姻缘的,有求平安的……现在回想起来,我不禁感叹,在人的一生当中有许多我们不曾关注的痕迹,但却它们又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心中。

作者对笔下的故乡,是充满着深情的,是眷恋着的。老北街的杂货店,昔日是人们最乐意去的地方。那里散发出浓浓糖酒香甜的味道,足以令人垂涎。杂货店里还有着一位受人尊敬、精神矍铄、眉毛泛白的张伯母,但现如今,杂货店早已被现代化的超市取代。任时光磨砺,老北街成为一本记忆中的书,记载着在一段岁月、一段浓厚的故乡情。形形色色的人与事,在老北街中铺展开来。

读完之后,我久久不能从书中走出来。感叹着作者笔下的故乡老北街,我想去那里真真切切地体味一番。岁月留痕,他是一位歌者,吟唱着过去的种种,让人回味无穷,又体验深刻。

《一担岁月》读后感

高二(6)班 吾尔娅提

在贾秀全笔下《一担岁月》故乡篇中的《徜徉在故乡的老北街》给了我一种独特的情感。作者通过他故乡的老北街,写了小镇上的老建筑,还写了关帝庙里的大戏台。在那里,每逢庙会和年节,锣鼓喧天,还会有古装戏曲,老百姓反复欣赏,不厌其烦。在这篇中,最吸引我的是张二疯婆婆的家。从她的房屋、个人经历,再到她永远地离开了老北街,一路叙述,写得非常真实,富有悲悯之情。也写了杂货店、百货店、商铺,一个接一个,写得如此详实且逼真动情。他最后还感叹,老北街就像老北街博物馆,保留了无数的珍品与回忆……

后面几篇还描述了故乡的一草一木、男女老幼的情感,写了镇中瑰宝“牡丹三百年”,又写了家乡的年味,还与历史人物联系起来,把一个地方的多种角度、多个方面都联系起来了,层层相因,给人一种独特的美好情感。

在《魂牵梦萦的母校》这篇中写了作者的高中母校,文革后他们开始了高中生活。入学不久,就传来恢复高考的好消息,他们都很激动,所有人开始了疯狂的加班加点的紧张学习。文章最后,一一介绍了他们的任课老师,作者表达了对母校与老师的感激之情。也写了与他一起并肩作战的同学,大家都辛苦得到了回报,后来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一番成绩。

《一担岁月》读后感

     高二(6)班 胡丽帕尔

今天,我读了《一担岁月》人物篇”中的《神交樊建川》这篇文章。从中我认识到了一位喜爱收藏抗战文物的收藏家。

他的经历很丰富,从高中毕业后辗转于各个行业。他到宜宾市做副市长时,为了心爱的收藏事业,毅然辞官。辞职后,他干起了房地产。他以商人特有的眼光,逢凶化吉,并且一鸣惊人,一跃成为身家过亿的富豪。但他将所赚到的钱投入到博物馆的事业中,建立了建川博物馆聚落。聚落这词会让人产生疑惑,但读后才发觉,他所收藏的文物已超过一千万件。与其他抗战博物馆的文物相比他这里的收藏品更细节、更鲜活。参观者看到文物,犹如抗战烽烟一幕幕呈现在眼前。他为了收藏事业,可以舍弃一切。他有像大海一样的博大宽广的胸襟。

樊建川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要铭记历史。正如他所说的,“人走物留,沧桑的文物会说话”。

《一担岁月》读后感

高二(6)班 关嘉辉

今天,老师给我们发了一本名叫《一担岁月》的书,我印象深刻的是《高中琐忆》与《写给妈妈的话》这两篇文章。

当我看完《写给妈妈的话》,便想到了我的妈妈。我是在单亲家庭中长大的。在我刚上幼儿园时,父母便离婚了。当时的我还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只知道在妈妈接我回到家时,父亲就离去了。从此之后,便是母亲一边打工,一边抚养着我和哥哥。而父亲只是在固定的时间,给我们打来生活费,让我们的生活不至于那么窘迫。有时,好几个月也见不上父亲一面。在我的印象里,母亲则如一座大山,似乎没有什么能够打倒她。与文章中母亲一样,我的母亲似乎就没有闲暇的时间,每时每刻都在忙着干一些事情。母亲从来没有对我们说过一个爱字,但母亲的行动却表达出了深沉的爱。

《一担岁月》这本有关回忆的书,让我联想到我自身。只有长大了,才理解妈妈的一些话,也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母亲的不易。

 

《高中琐忆》正应对着我如今的上学阶段,其中分了五小节,我最感兴趣的是第四节劳动课。我们尊重劳动中的好把式,每班的劳动委员无疑是劳动带头人,他们身先士卒,握锹把、挑粪桶,令人佩服。重要的是,劳动使我们感受到父母的甘苦、种地的辛劳和收获的喜悦、人与人情感的传递与交流。

现阶段,我们拥有的上劳动课的机会少之又少。这明明是锻炼我们合作能力的好机会,老师们有时却为了学业占下这门课。我虽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但还是对此有点怨言。我认为我们不仅学业成绩要优秀,自身的身体素质以及其他能力也需要得到锻炼,不能因为学习就把其他的落下。

《一担岁月》读后感

高二(6)班 阿热祖

每个人对自己的家乡都有着不一样的情感。家乡是世界上最美的地方。我的家乡是新疆,那里留存着我美好的记忆,那里的景象让人难以忘怀,要是让我来介绍我的家乡,我也有一堆话要说。我今天读了一本关于家乡的书,名字叫《一担岁月》。

《一担岁月》介绍了盐城。说到盐城,我就想到我们的语文老师,她也是盐城人。我们在班里听她讲过她的家乡,听完以后,我都难以忘怀老师说的那些话。所以,刚拿起这本书,我就有一种强烈地想要读下去的欲望。这本书的作者是贾秀全,江苏盐城人。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他写的老北街,想去的地方是老北街的财神巷。

又读了一篇关于卞毓方先生的文章。作者对先生很崇拜,介绍了先生的散文,不华丽也不“悠然见南山”,但硬朗沉重。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明月升空,树影婆娑。华灯下与先生道别,如沐春风,备受鼓舞”。这句话许是想告诉我们要积极向上,要努力看向自己所崇拜的人,向他看齐。

作者笔下的盐城是如此的美妙,让人有一种奇妙的感觉,像是作者那些描写的景象真的出现在眼前一样。《一担岁月》深深影响着我。我强烈推荐这本书,让我们一起享受盐城之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