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高学生读《一担岁月》
(2024-11-26 18:52:12)
标签:
写作 |
察高学生读《一担岁月》
许多学生在作文中表示,平时不爱读书,没兴趣,也没时间。趁这次期中考试之后,有些教学上的喘息时间,我组织了多个语文活动,有“成语接龙”,有诗词“飞花令”,还有阅读活动。我拿出晚自修和早读课的时间,组织学生阅读了《盐渎》杂志,并写作读后感。学生看到自己同学的文章上了杂志封面,读摩拳擦掌,也想写出好文章能刊登在杂志上。应杂志社要求,我又给同学们拍了上杂志封三的读书照,同学们的看书热情愈益高涨。
我又从图书馆借来今年上半年盐城作家,也是我的舅舅——贾秀全先生给学校图书馆捐赠的散文集《一担岁月》给同学们阅读,开展阅读交流活动。同学们读后都深有感触,还将自己的所思所感写作了出来,交给我。故而,我编辑整理了同学们的读后感,附录如下:
《一担岁月》读后感
高二(6)班 钱佳
有幸在高二读了一本现代散文——《一担岁月》。人一生的经历,有喜怒哀乐,有悲欢离合,不一而足,关键在于我们有怎样的体会。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间总是那么快地流逝,等我们再回头看时,早已物是人非。贾秀全的《一担岁月》正是记录光阴的故事。
书中的老北街、东西大街、南街、茧园都有着数不尽的故事。这些街虽老,但却充满了故乡的味道。贾秀全就是从这个古镇走出来的人,几十年的岁月里,他都没有忘怀他的故乡,而是把故乡写进了文字里。老街里古旧的老屋与新路显得格格不入,却始终改变不了古镇人们记忆中的南街北巷以及浓稠的情义。
在《走笔龙王滩》的字里行间中,我看到一片海边的滩池,经过重重困难才形成现在的——捍海堰,又称范公堤。范公堤的背后有着一位让江苏人民铭记于心的人物——范仲淹。他修复的海塘,能预防潮水倒灌。过去,潮水倒灌使沃壤盐碱化,五谷不生,百姓流离失所。延续千百年至今,滩边的人们受它的保护,生活更具有浓情深味。在贾秀全的笔下,龙王滩从历史一步一步融入平常人家。老人、老宅、老景,一切都是那么的恬静。龙王滩不仅有乡情,也有着革命精神。一九四一年初冬,伪军压着一个手铐脚镣、遍体鳞伤的汉子,从观音阁前往龙王潭。面对准备活埋自己的坟茔旁的深坑,他临危不惧,在就要被埋下的那一刻高喊:“共产党万岁!”他不仅仅是龙王滩的汉子,也是龙王滩的方强烈士。
从这本书中,我读到历史伟绩,读到乡愁情怀,读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故乡的热爱。
由《一担岁月》想到的
高二(6)班 赛菲耶
读了《一担岁月》中《回家的路》这一篇,我感同身受。2020年疫情在武汉大爆发,后蔓延到各个地方。在全国人民的携手努力下,疫情终于得到了有效控制。在医护人员的付出下,疫情的烟雾终于消散。
《回家的路》中写到贾秀全弟弟在十堰的烽火村,因为疫情爆发,回不去了。同时也写了在疫情时期,乡村和城镇的区别。在烽火村,弟弟并没有感受到这场特殊战场上的硝烟,那里的人们过着传统的世外桃源的生活和享受着过年的味道。读到这里,我想到了我的家乡疫情时的状况。在我的家乡,疫情发生得并不特别严重,但是这里的人们格外重视这场无硝烟的战争,配合医护人员。每天下去,做核酸。做核酸时,还特别积极,因为也只有这一次能下去活动活动了。
贾秀全在写疫情的同时,也写出了乡村大多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写出了疫情期间许多老百姓过得并不好。疫情时,我去姥姥家。后来路被封了,我就困在了姥姥家。姥姥家在察县的一个乡镇,疫情使我切切实实感受到了疫情中没有工作、没有收入来源,好多人家连吃饭都成了问题。全村人都希望疫情能够快快结束,生活恢复到正常秩序。在这期间,各部门的负责人员也帮了不少忙,人们都感受到了那份爱。不久后,在医护人员的付出下,人们的配合下,疫情结束了,人们的生活终于回到了正常的秩序中。
我读《一担岁月》的感想
高二(6)班 阿丽娅
当我拿到《一担岁月》,第一个引起我注意的是《父亲,我心中的“艺术家”》。带着一个父亲会是怎样的艺术家的好奇心理,读完了这一篇。
通过这篇文章,我深深地感受到像山一样强大的父亲的形象,而我就是其怀中的小树,被他守护着。而我作为一个女孩子,就更感觉到父亲对于我们的生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中让“我”实在、贴切地感受到的父爱,也像我的父亲给予我的感觉一样。读着文章,我身临其境,无法自拔。父亲总是在暗中默默地守护着我们,就像文中写到父亲做船长养活一家人一样。
文中的父亲,与那个守护我的父亲一样独特而又相似。文中写到,父亲是个艺术家,父亲有高超的二胡技艺,就如我实际生活中的父亲一样。哈萨克族家里常常见到的乐器是冬不拉。我沉重而又伟大的父亲,常常在我们小时候弹给我们听。我和我弟经常在他旁边安静地聆听。我总是说:“我也要和爸爸一样。”可惜,直到现在我还未拿起冬不拉,就像文中作者一样,没有继承二胡,而是传承了父亲的品格。现在,我父亲很少再拿起冬不拉,我们也很少听到他弹了。他沉重、沉默和安静,但一旦到关键时刻,一直在为我们肩负着人活的重担。
慢慢长大,我们和父亲很少再次聊起来冬不拉。最终他选择了我们,承担了作为父亲的责任,就像指挥家一样指挥自己的人生,也为我们指挥着……
《一担岁月》读后感
高二(6)班 祖合热姆
拿到《一担岁月》这本书,我先看的是作者简介。惊奇地发现作者和老师是同一个地方的。所以我兴致勃勃地打开书,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这本书大多数写的是盐城的美丽景色,里面有很多优美的句子,这让我读下去的欲望变得更强烈了。有一篇是描写秋天的景象的,整整一页,没有任何废话,句句都是美句。惟妙惟肖地描写出了秋的生动之感。每一句都让我的内心深受触动。
自从读了这本书以后,我感觉我的写作灵感一触即发。平时是真的想不到有那么多方面可以去描写,去形容一个东西或物体。但看了这本书以后,对我来说,新世界的大门向我敞开了。同时,我也深刻地体会到,读课外书的意义。它会让我的知识增多,它会让我的写作能力提高,它会让我们看到一个未看到过的新世界,以新的视角去看待事物,新的视角去看待世界,新的视角去看到生活中的每一个人。说到最后,我真心建议同学们去看看这本书。
我读《一担岁月》有感
高二(6)班 苏比哈尼
当我第一次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同桌一眼相中了《父亲,我心中的“艺术家”》这篇文章。我随着两人的好奇之心,也投入到这篇当中。
文中写的内容大致贴近我们实际生活,虽然年代不一样,但是写的都是家庭中的趣事。通过文中对父亲职业的介绍,我也不禁想到我父亲。我父亲虽然不像文中父亲那样多才多艺,但是他的技艺也是在我心目中处于“真男人”的顶峰位置。看到文中,作者的父亲会做饭菜,我也不禁想到了那个虽然不太会做菜但很会照顾我们的老父亲。我父亲就会做一道菜。每次老妈不在家,他总会炒起那道菜。而我和我妹总将饭菜吃得一点不剩,之后会得到父亲的几份小零食。不知道是对小零食的喜爱,还是对于饭菜,我们俩总期待我父亲炒菜,也许因为老妈不在家的缘故吧。虽然比不上文中能炒八道菜的父亲,但我还是和作者一样喜欢我那会炒一道菜的老父亲。
至于艺术这方面,我父亲虽不像文中父亲那样有高超的二胡技艺,但他的木匠手艺也是够我吹一辈子的。相信小孩子都特别热爱玩具,而作为木匠的父亲总能用自己的技艺来成就我的英雄梦。我总是忘不了那个老父亲造的木剑,与影视剧中欧洲将领的剑一样,这不得不让我对父亲的职业更加崇敬。文中作者写的艺术与我所描述的艺术不同,但我像文中作者一样对父亲的这份职业很骄傲。
这篇文章真的很贴近生活。对于文中父亲打孩子那个场面,我也深有共鸣。我唯一一次被打的时候,我那个老父亲自责地走了出去。这是唯一一次他后悔地跑到邻居家中。我也是后来听我老妈说,才知道的。
这篇文章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深陷到那份记忆之中,回想起那段生活。我也是在父亲的影响下,学业和多种爱好共同发展的。作者写得确实很贴近生活,让我深有同感。希望作者能多多写出这样与有关家庭生活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