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瘦高调,说透人情
(2024-09-27 11:58:08)
标签:
文化 |
淡瘦高调,说透人情
——记公元744年的贺知章
2024年9月27日
贺知章(659~744年),字季真,会稽人。贺知章是大器晚成型的,我前面写过的那么多诗人不是年少成名,就是少年天才,陈子昂虽十七八岁尚不知书,怎奈也是天资过人,三两年就赶超了上来,虽两次进京不第,但到底在23岁时已中进士。贺知章则不一样,他直到唐武后证圣元年(695年)才考中进士、状元。据史料记载,贺知章是浙江的第一位状元,但那年他已经36岁了。不知道他前36年干什么去了。据称他是“吴中四士”第一。“吴中四士”有“草圣”张旭,贺知章善草隶,是唐代书法名家,其书“纵笔如飞,奔而不竭”(吕总《续书评》);有“以孤篇压倒全唐诗”著称的张若虚,有文辞动京城的诗人包融,那贺知章的诗文才华更不必说了。我们一提到他,自然会联想到脍炙人口的《咏柳》《回乡偶书》等不朽诗篇。他继承和发扬了陈子昂标举的“魏晋风骨”,追求“比兴寄托”和高扬“人情”“人性”的精神,用诗歌来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发抒人情。贺知章还嗜酒,与李白一道都被杜甫列入《饮中八仙歌》,而且位列第一。据杜诗描述,贺知章酒醉后骑马就如坐船一样前仰后合、左右摇摆,一不留神掉入井中,他竟在井底睡着了。估计为人是够狂够癫够痴够绝的。所以,他晚年自号“四明狂客”,人称“诗狂”。
但不知其狂放豪爽、风流洒脱的性格是早在36岁前就形成了呢,还是中状元之后在京城相对平静顺遂的生活逐渐造就的呢?贺知章是盛唐时期的长寿诗人,他活到86岁。虽36岁离开故土,但在京城为官一待就是50年。在京城的50年,活过了有些诗人的一辈子,也就是说从空间角度来讲他活了两世,在故乡会稽镜湖边的前半世和在京畿的后半世。
贺知章以文知名,所以他在朝中为官也几乎与文相关。初授国子四门博士,后迁太常博士。开元十年(722年),63岁时遇到生命中的贵人——张说,经他推荐入丽正殿书院,参与撰修《六典》《文纂》等书。开元十三年(725年)为礼部侍郎兼集贤院学士,又充太子宾客,后累官秘书监。
贺知章为人旷达不羁、不拘礼法,常与下层人士来往,并常援引后进,与当时的很多文人墨客交谊深厚。晚年更加放诞。天宝三年(744年),86岁高龄的贺知章因病辞官回乡,一说是出于对李林甫专权的不满,上疏请求度为道士,求还乡里。也许两者原因都有吧,总之,他放弃了京城的宅地,并将私宅捐为道观,落叶归根。为此,唐玄宗特地御制诗以赠之,而且让皇太子率百官为之饯行,还诏令赐鉴湖一曲,让贺知章回乡安心修道。贺知章如此风风光光地御诏放还,也体现了盛世大唐的风雅气度。
《回想偶书》就写于返回故乡之时,一共有两首。我主要分析第一首诗中所反映出来的诗人的生命状态,因为那是书写他近乡未入家门时的情形。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离家50年了,恍如隔世。家乡,那是一个时时让诗人泪流满面、魂牵梦萦的地方,尤其是对一个86岁的垂垂老者。叶落归根,还能在有生之年还归故里,内心当然是无比激动的。但也不无伤感,当年虽36岁进京赶考,去时青丝今成雪。在这条出乡的小道上,当年大步流星、意气风发,而今步履蹒跚、踽踽而行。光阴似箭,年华已逝,未改的乡音,未变的思乡情,可是越走近故里,内心却越是不安、畏怯。光阴流转,贺知章在外漂泊了半世,故乡也经历了半世。半世生涯,虽然贺知章还是那个任真放诞的贺知章,故乡也仍在镜湖的一隅,但怎知别人是否知“我”仍是“我”,而故乡又是否依然如昨呢?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正当诗人站在村口顾自踌躇,不知如何是好时,一群在村头玩耍的稚童看见他这个白发苍苍踟蹰不前的老者,笑着上前问道:“老人家,您是从哪里来的?”“梦里不知身是客”,前两句诗人是以“主”笔写自己的“近乡情更怯”的复杂感情,而三四句却是以“客”笔写自己如今的身份。跳出自己的主观情绪,以他者的视角来看贺知章,久客返乡,老迈衰颓,在故乡孩童的眼中不就是一位“不相识”的客人嘛。读者明明知道贺知章是以顽童之口道胸中块垒,但我们却从被顽童围观、笑问中读出了诗人的自嘲、自解。这个饶有生活情趣的儿童问话场景,既重重击中了诗人久客伤老的内心,又让人看到老年贺知章天真、充满童心的那一面。虽极写哀情,却借欢乐幽默的笔调表现;虽未写一位老人,却以从儿童的视角和世界去书写。难怪清人王尧衢在《古唐诗合解》中点评道:“此作一气浑成,不假雕琢,兴之偶至,举笔疾书者。”这首诗 “妙手天成”是不是也与贺知章痴狂的人生底色相关呢?
有意思的是,我本以为《咏柳》是贺知章的少年之作,一如骆宾王的《咏鹅》。但查过资料方知《咏柳》写于《回乡偶书》的同年,都是贺知章奉诏告老回乡的那一年书就的,写于他坐船返乡途中。正值二月早春,柳芽初发、春意盎然之时,贺知章如离笼之鸟回到家乡,心中甚喜,所见满目生机。人一欢喜,率真的老顽童的秉性就上身了,便脱口而出“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样“赋物入妙,语意温柔”(清代黄叔灿《唐诗笺注》)的妙语。
清人刘宏煦在《唐诗真趣编》中评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曰:“人皆知气象开展、音节宏亮为盛唐,不知盛唐中有如此淡瘦一种,却未尝不是高调。”盛唐诗歌的气象浑厚雄壮,而贺知章的诗是另类。因为朴实无华,毫不雕琢,看似云淡风轻,却感情自然逼真,好似从人的肺腑中自然流出,不知不觉中将人引入了诗意。贺知章的诗是源于生活、发自心底的抒写真性情的好诗。所以,他语言虽然朴实,却说透人情,道尽人生的无限感慨。
86岁那一年,贺知章穿过故乡湖畔葱茏的柳树丛而来,在儿童的围拥、笑问中回到故居,同年冬天他带着旷达狂放的一生离开了人世。
【疆里人家】
我的光
高一(9)班 马玉芳
我的姐姐,是我心中的那道光。在我成长的道路上,她总是默默地陪伴着我。姐姐不仅是我的亲人,更是我的朋友和导师,在生活中给予我无微不至的关怀,更在学习上和成长过程中,带我开拓了眼界,给了我无限的启迪和鼓励。
姐姐是一个勇敢又热爱学习的人。她不惧风险,勇于在事业上大胆尝试。她总鼓励我勇敢追逐梦想,不断开拓眼界。当假期来临,姐姐会给我订机票,让我去她工作的地方旅游,感受不同的风景和文化。她说,人只有亲身经历,才能真正了解世界的多样性,也能更好的成长。
有一次,姐姐带我去参观了她所工作城市的鸡鸣阁。那是一座古老的建筑,充满了历史的气息。姐姐向我讲述了鸡鸣阁的故事,让我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鼓励我多读书,多了解世界,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有见识的人。我被姐姐的话深深打动,决心要好好学习,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除了带我参观名胜古迹,姐姐还经常带我去周边城市旅游。她会提前规划好行程,让我感受到不同的风土人情。她说,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对世界的认识和体验。我深以为然,也更加珍惜与姐姐一起度过的每一刻。
姐姐不仅是我的启蒙老师,更是我生命中的榜样。她勤奋好学,总是为我树立一个积极向上的榜样。她告诉我,只有不断努力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我也深受鼓舞,立志要像姐姐一样。
如今,我已经长大了,开始为自己的未来规划。我知道,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不会害怕,因为我心中有那道光,照亮着我的前行之路。我会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成为一个有知识有见识的人,也希望能够像姐姐一样,成为别人的光,照亮他们的人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