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自尔佳节,本心不移

(2024-09-28 10:28:48)
标签:

文化

自尔佳节,本心不移

——公元737年的张九龄

2024年9月28       星期       

张九龄身上有许多出人意料的地方,也有不少可书写的元素,他应该是古代文人想要成为的样子。论功名,他官至宰相,这是李白终其一生想要达到的高度论文采,他有望月怀远》《感遇十二首等一大批为世人称颂的名作。清人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称他与陈子昂独能超出一格为李杜开先”;而更为可贵的是他的人格力量无论是在政事还是在诗文中都透着一股耿直温雅、为国事呕心沥血守正邪的曲江风度。他是一位集功名文采与人格魅力于一体的奇人

其实,连他的出生地也是可堪琢磨的张九龄673~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省曲江县人。韶州岭南,这是一个在大唐版图上地理位置偏远的地方。生活在这里的张九龄武则天长安二年702中进士,时年30岁。他的仕途开始并不早但从蛮荒之地考入京城,一来说明朝廷广罗人才,对各地人才的重视二来也可看出社会的发展不仅是中原,南方的经济文化也在慢慢勃兴骆宾王浙江义乌、陈子昂四川、贺知章浙江会稽也都是南方人这位岭南人不光出来做官,还官至宰相不仅读书考中进士其文采也是了得每逢中秋佳节,人们便会吟上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这已成为咏月的千古绝唱。他的诗里既有岭南豪迈直的民风在,又有他本人的刚直守正的性格体现故而他的诗歌创作体现出了骨峻竦,思深力劲健风格又别具雅正冲淡的盛唐气度。应该说地域风格成全了他不一样的性格和诗风而他的诗歌创作成就又对岭南诗派、岭南文化来讲有开创形成和发展壮大的启迪作用

张九龄的仕途一波三折,一三进三出京城702年登进士第,主考官是沈佺期可惜因沈佺期蒙冤被贬,张九龄受牵连还乡恰在故乡时碰到命中的贵人——被贬的宰相张说,张说读了他的文章赞不绝口其文有如轻缣素练济世适。张说的激励对刚刚步入人生舞台的张九龄有很大的鼓舞作用。神三年707),35岁的张九龄再次赴京应吏部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先天元年712),唐玄宗位,举天下文藻之亲自策问,40岁的张九龄名列前茅,授左拾遗。他上书唐玄宗应重视地方官人选,选官应重贤举能。开元716,张九龄因封章直言不协时宰”,招致姚崇的不满。这年秋天44岁的他以满为辞去官归养。回到岭南他并未闲着,一心想为家乡办点实事,于是向朝廷状请开凿大庾岭路。张九龄的建议得到了朝廷的批准,并由他担任开路主管,负责开通了梅岭古道的最艰难而重要的路段,使南北交通大为改观。这条古道被后人誉为古代的京广线。因开大庾岭有功开元六年71846岁的张九龄被召入京拜左补阙主持吏部选人才。因宰相张说奖掖提拔,张九龄多次升迁。开元十一年72351岁的张九龄被为中书舍人。张九龄并未因与张说关系密切而一味随声附和,他对张说也多有规劝秉事公允说被罢相张九龄受牵连调出京师,先后担任冀州、洪州、州等地的都督、刺史。开元十九73159岁的张九龄被召入京,擢升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再迁中书侍郎。开元二十一年73361岁的张九龄以中书侍郎为相。开元末年,玄宗于理政,渐渐沉迷享乐幸有张九龄守正不阿,他成功粉碎了武惠妃危及太子的阴谋他目光远大,曾言安禄山有反,不杀必为后患”;他刚直敢言反对任用奸佞的李林甫庸懦的仙客为相以致屡屡忤逆玄宗之,终于罢相。但他有胆识远见,尽忠职守,从不趋炎附势敢于同恶势力斗争,对大唐的繁盛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些都是一直被人们铭记在心,永世不忘的

开元二十五年73765岁的张九龄由尚书丞相贬为荆州长史晚年遭谗毁,而被贬,张九龄心中孤愤难抑,于是写下了传世名作感遇十二首。现剖析第一首,以窥见其其人的生命状态。

兰叶春葳蕤,桂花秋皎洁”,兰桂是君子喜爱的花草高洁淡泊的君子之风。它们长于山野,秉承自然之气,枝叶典雅,花朵幽香清新。诗人选择兰桂意象既有传统的比兴、托物寓意之举其实兰桂是最契合诗人人格操守的花草。诗人几进几出京师,一直在穷达进退中保持着自己高洁的人格操守,无论是自请还乡,还是被排挤外放,遭谗被贬,他都保持着经世济民的热情,又力图超拔尘俗,把这对矛盾和谐统一起来。他不愿为追求功业而屈己媚世与世沉浮。他既积极求取人生价值,又以主动姿态设计人生道路功名事业和自由人生于他而言从不是相悖的事情而能做到这一点就是像兰桂一样秉持自己雅洁的情操又努力绽放。所以兰叶的蓬勃盛大和桂花的皎洁明净这是们各自本来的生命姿态也是诗人的生命本质——昂扬向上的人生价值和高洁淡泊的人格精神

欣欣此意,自尔为佳节”,春兰秋生意盎然,欣欣向荣,这是草木天生天养的生命力自在勃发的表现;它们自然天成自成美好的节操这些出于自我修养不假外求,亦不求人知。诗人在晚年历经世事沧桑,有了对生命本质的领悟生命的蓬勃力量生命之美,从来都是自为的结果,依靠的是自我修养。这样的生命不依赖外力,不向外期待,所以才是天成之美,才是自在洒脱的。

谁知林栖者,闻风相悦”,即谓你若芬芳,蝴蝶自来。兰桂从容恬静舒展,不为人知,亦不为人谁知隐者与们惺惺相惜并非因其外在的吸引,而是闻着们的馨香而来,并相悦对坐。万物有灵,兰桂与隐者显然已成知音,他们互相倾慕,相互欣赏,互生欢喜。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开元末期,玄宗沉溺声色,怠于政事,贬斥张九龄宠任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和专事逢迎的仙客。牛、李结党把持朝政,排斥异己,朝政更加腐败诗人对此痛心疾首他借春兰秋高洁的品质,其实是向人自剖一片洁白纯的内心,但又何尝不是期待着这个世道多一些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能坚持自己理想操守的同道之人,还世界一片清明呢?所以,他是在自,也是在勉励那些同样洁身自好之兰桂不以无人而不”,无人采而失去其洁的本质,清者自清,保持天性修业才是为人的本分。所以无论是进还是黜退,对人而言都无所谓,他都会不折不扣做自己,依然满怀热情求取人生价值,依然保持自己雅洁高尚的人格品质

65岁的张九龄经历了漫长的庙堂政治和人事变迁,晚年的他对自己、对世界有了更深厚的认识,所以他才写出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这样富有哲思的诗句。也许现实中的张九龄在荆州也偶有不甘和怨恨之意,但不甘和含冤中绝对不是因为个人的荣辱从他一贯的行事风格和预见性的眼光来看,他应该还是恨最高统治者的昏聩和有眼无珠。他心的剖白目的更是希望能唤醒当朝统治者能清明自,能看清现实,不要将难得的太平盛世毁于一旦。

他可以不求美人,但美人应当保有向上的生命力和皎洁明亮的精神,这样他用一生所维护的大唐才会一直河清海晏国泰民安。这是他的毕生所愿,也是他做事的本心。

三年后,开元二十八740,张九龄回乡扫墓病逝家中,终年68岁。他去世后不久,曾被他断言必反的安禄山果然掀起了安史之乱,唐朝迅速从全盛走向没落。唐玄宗奔蜀途中,想到张九龄的预言痛悔不已,遣使至曲江张九龄。张九龄若泉下有知,想想自己辛苦经营的大唐盛世毁于旦,其情何堪也或许他在写十二首自剖心志名节的时候已然释怀了呢?

本心做了该做的事,走了该走的路,不忘初心,矢志不渝,问心无愧,这就够了,夫复何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