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哈密木卡姆传承中心

(2024-08-23 19:01:07)
标签:

旅游

哈密木卡姆传承中心

2024年823       星期       

在哈密回王府对面,就是哈密木卡姆传承中心,其实是当地艺术、文化的展览馆,可以了解不少当地的音乐、舞蹈艺术和饮食文化。

木卡姆是新疆维吾尔族优秀的古典音乐,即大型古典音乐套曲的称谓。它是维吾尔人民创作出来的一部巨大的音乐财富,素有“东方音乐明珠”之誉称。木卡姆渊源于西域土著民族文化,又深受波斯一阿拉伯音乐化的影响。“木卡姆”,为阿拉伯语,意为规范、聚会等意,在现代维吾尔语中,“木卡姆”主要意思为“古典音乐”。木卡姆,被称为维吾尔民族历史和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组成部分;它运用音乐、文学、舞蹈、戏剧等各种语言和艺术形式表现了维吾尔族人民绚丽的生活和高尚的情操。木卡姆是由维吾尔族即兴演唱的音乐大区总谱,共12章,所以叫十二木卡姆。因为十二木卡姆最全面也最具代表性,我们通常就以十二木卡姆指称水卡姆。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源于古代塔里木盆地土著的乐舞文化、汉唐时期的西域大曲,并与中亚西亚音乐文化交流交融,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新疆维吾尔木卡姆独特艺术形式。它历史悠久,集歌舞乐于一体,包含文学、音乐、舞蹈、说唱等各种艺术成分的古典大型综合艺术形式,被国内外广泛赞誉为“丝路明珠”“华夏瑰宝”。《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于2005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维吾尔木卡姆至今仍在民间活态传承。

《哈密木卡姆》是《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的重要一支,是一种历史悠久、篇幅宏大、集歌舞乐于一体、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乐舞艺术。其源于古代西域大型套曲之一的伊州乐,在长期发展中不同程度吸收了当地的传统民歌民谣、民间舞蹈以及来自内地的汉乐和中亚、西亚的音乐、舞蹈艺术元素,在结构、曲调、歌词、舞蹈、风格等方面,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特质和鲜明的地域特色。如在唱词中有“哪里来的骆驼客”等汉语成份;音乐旋律大量采用西北地区常见的五声音阶为基础,部分曲调与甘肃河西走廊一带的民间音乐风格相近

《哈密木卡姆》共有十二套。每套哈密木卡姆均由不长的散板序歌开始,联缀20余首本地区民间歌曲、歌舞曲组合而成,使用当地特有的民族乐器伴奏,具有系统性、完整性、独特性的特征。十二套《哈密木卡姆》共计有258首曲目、数千行唱词,完整奏唱一次约需20小时左右。

 

音乐大师——库尔班·乌斯达

相传有一年,哈密回王进京朝觐皇帝。仅一来回路程就需数月,再加上回王还要在宫廷里参与国事,这样一来一回得一年两载。回王走后,王后寂寞无聊,整天闷闷不乐,茶饭不思。臣子们一看王后这样,都怕回王回来后受责,有人出点子劝王后:“何不叫艺人来给弹唱歌曲解闷呢?”王后听后非常高兴便派差人叫民间艺人库尔班·乌斯达来王府弹唱。库尔班才华横溢,能演唱整部的哈密木卡姆,歌声优雅,故事情节感人,王后听得入了迷,库尔班被留在了王府。回王朝觐回来后,见到王后越加艳丽诱人,奇怪地询问王后:“我走了这么长时间你是怎样过的?”王后如实禀报是民间艺人陪伴给她带来的欢愉。回王听后吃了“醋”,起了疑心,将库尔班发配到了天山之北偏远荒凉的淖毛湖,淖毛湖是回王属地,也是回王府的劳改农场。从此库尔班成了回王的阶下囚。但他没有停止歌唱,在暗无天日的日子里,他以歌为伴,以歌为乐,将劳苦大众的悲愤、忧伤、懂憬与希望,都用歌声表达了出来。几十年过去了,他所搜集、整理、再创作的木卡姆已达数首,便形成了哈密独特的风格。

 

哈密维吾尔族艾捷克艺术

“哈密艾捷克”俗称哈密胡琴,是哈密维吾尔族特有的弦鸣类传统乐器。其历史悠久,被誉为中国古代胡琴的活化石,与中原、内地广泛流传的民族乐器二胡等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是反映古代西域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汉文化深刻交流交融的一件历史物证。

哈密艾捷克通高1米左右,包括木制蒙蛇皮的琴筒、木制琴杆和弦轴、竹/木加马尾制作的琴弓、丝/金属琴弦、琴码等组成。通常,哈密艾捷克共配有9个琴轴,张9根琴弦,其中靠外的两弦为琴弓拉奏发声的主弦,靠里的7弦均为共鸣附弦。另外,还有张11根、13根、15 根弦等不同形制的哈密艾捷克。

哈密艾捷克是当地维吾尔民间乐队中的主奏乐器,其乐手除了演奏器乐曲外,还担负着演奏哈密木卡姆和为当地大部分民间歌曲、民间歌舞曲、民间说唱伴奏的任务,从而凸显了哈密艾捷克在当地维吾尔族整体传统音乐中的重要性。

哈密艾捷克艺术的文化空间主要有当地的传统节日庆典、麦西热甫活动和人们的各种聚会、婚礼仪式等,与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就像哈密绿洲上的一棵参天古树,根深叶茂、生机盎然,历久弥新。

 

阁克麦西热甫

麦西热甫是新疆维吾尔族一种特殊的民间娱乐形式,也是一种古老的民俗文化活动,历史悠久,传承不断。

“麦西热甫”一词源自阿拉伯语,意为“聚会”。麦西热甫以舞蹈和娱乐活动为主,参加者自娱自乐,人数众多。麦西热甫可按表演形式分为歌舞麦西热甫、游戏麦西热甫、说唱麦西热甫,也可按表演内容分为客厅麦西热甫、迎宾麦西热甫和丰收麦西热甫。新疆各地都有自己的麦西热甫,形式大同小异,分别冠以“刀郎”、“阔克”、“塔合”等名称,各具不同的特色。哈密的民间麦西热甫属于“阔克麦西热甫”主要流传布在哈密市伊州区的天山、西山等山区及二堡、五堡、花园等绿洲乡镇和伊晋县。

“阔克”一词通常有两重含义:一是“蓝天、苍天”,一是“青苗”“阔克”与“麦西热甫”搭配,指的是哈密维吾尔族一种特殊的民间乐形式和古老的民俗文化活动。哈密阔克麦西热甫历史悠久,种类繁多,以浓郁的地方特色在新疆维吾尔族麦西热甫中独树一帜。

阔克麦西热甫的文化主题是迎春。一般在第一场冬雪来临之际华办,直到来年春天的传统节日“诺茹孜节”到来时结束。阔克麦西热甫以青苗(麦苗)为介,借“青苗少女”表达人们对春天的迎接、丰年的祈盼和相互的祝福。其活动程序以到亲友家悄悄投放“喀尔勒克”(投雪笺)开始,被投放而未发现“投雪笺“的家庭,要依俗作为主家承办村里的首场阔克麦西热甫并款待亲友。在阔克麦西热甫办中有欢快的民族歌舞、动物模拟舞表演,以及诵读民谣、咏诗对歌、幽默讲说、智力测试、游戏竞技等丰富的文化活动。在结束前,要由首场承办的主家宣布,将“青苗少女“嫁”给主家选中的下一家(移交承办责任),随即举行隆量的仪式,将“青苗少女”送至新主人家,新主家会高兴地宣布下一次阔克麦西热甫的举办时间,并诚邀亲友届时都来。如此循环,直至春分日的诺茹孜节到来方能结束。阔克麦西热甫在寒冷的冬日丰富了群众的文化活动,密切了亲友邻里的关系,并蕴含了迎接新春、祈愿年丰人寿的美好祝福。其是漠北回鹘文明与哈密绿洲文明结合后形成的独特民俗文化活动,对于研究古代和现代维吾尔人习俗文化、歌舞艺术、口头文学等,均有重要的价值。

2008年,新疆维吾尔族阔克麦西热甫项目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

2010年,麦西热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踏歌乐舞尽欢一一哈密王府宫廷乐舞

“卜勒干”翻译成汉语为“跳蚤”之意。传说在很早以前有一个国王,他的国家美丽富饶,人民安居乐业,年年风调雨顺,国王深受人民的爱戴。可是后来有一件事却让国王一筹莫展:很多家的小孩被蝎子蜇死,毫无办法,而且大有漫延之势。百姓怨声载道,国王发布诏书,设重奖求救,有一智者向国王建议家家户户养“卜勒干”。此法果然有效。蝎子很快被消灭,但卜勒干却越养越大,又不听话,又不干活,最后惹恼了主人,只好把它杀了

 

新疆曲子,民间俗称“小曲子”,是在陕西曲子(越调)、兰州鼓子(鼓子调)、青海平弦(平调),以及西北等地的民歌俗曲传入新疆后,受新疆汉语方言字调的影响,并融合了新疆多民族的音乐艺术,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汉、回、锡伯等民族共创共演、共同传承的地方性戏曲品种。

新疆曲子约形成于清朝光绪初年。是经外传而本土化、已传承200多年的新疆唯一地方性传统戏曲品种,不仅稀有,而且珍贵。巴里坤是新疆曲子的主要流布地之一,流传的新疆曲子体现了移民文化与原住民文化融合发展的显著特征。其艺术形式分为三种:一是舞台演出,俗称“彩唱”,分角色化妆,分文场武场,有服装道具,道白用当地方言,表演要求旦角扭得欢、走得舞、形象生动,丑角幽默诙谐、滑稽伶俐;二是地摊坐唱,俗称清唱,不受场地限制,不分角色,不需服装道具,只要唱者嗓子好、唱调准、掌握曲牌多、行腔板路稳就可登场献唱;三是地摊走唱,与舞台演出相仿,但不受场地限制。

巴里坤新疆曲子的唱词和道白以当地方言、口语化为主,多长短句,多用衬字衬词,体现了十足西北方言韵味,很适合当地群众的欣赏习惯。目前,全县现有新疆曲子自乐班22个,吸引了当地的一些汉、回、蒙古、哈萨克族群众参与其中。传承的曲子传统剧目有《李彦贵卖水》《张良卖布》《十劝人心》《大保媒》断桥》等多部,自创的新编剧有《逛冰城王村长要彩礼》《致富路上喜事多》等,是中华文化在新疆融合发展的一个活态的历史例证。

 

哈萨克族动物模拟舞

“熊舞”,是哈萨克族最具特色的民间动物模拟舞。它与哈萨克先民的游牧、狩猎生活密切相关,基本舞蹈动作源于哈萨克族最为普及的传统舞蹈——黑走马,多用摆臂、摆肩、扭腰等动作,不同的是双肩的一前一后摆动由一次变为两

次,恰到好处地刻画了熊憨态可掬形象。而双膝微屈、双臂屈时模拟熊的爬行状和发现猎物后猛然跳起、高举双手作吼叫状的舞蹈动作,准确模拟了熊既笨拙、既机警又退缓、既聪明又混沌、既呆萌又凶猛的真实形象,很受观众的喜爱。

民间艺人往往在自己的上下眼睑之间、鼻孔和下唇之间插上芨芨草棍,象征熊的大眼和獠牙,同时反穿皮象征熊皮,并头上包一块布两边下垂象征熊的鬃毛,从而使面部情和整体形象的模拟性更强。

在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流传的“哈萨克族动物舞阿尤毕”,“走熊舞”和“瘸熊舞”两种。前者由一人表演,多表现熊平常的各种行为、情态,塑造了一个既愚笨、可爱,又机警、凶猛的熊的形象。后者由三人表演,分别扮演熊、遇难人、猎人,演绎了一个熊袭遇难人、遇难人与熊搏斗、猎人射伤熊腿救下遇难人、病腿熊逃跑的完整故事。其表演滑稽、朴实、富于生活情趣,深受各族群众的欢迎。

 

打花

“打花在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俗称放土焰火。最早可追溯到清康熙年间,已有350多年历史。初由在巴里坤守的驻军从内地故乡带来,由掌握此技者筑炉冶铁,在庆功会上施放;以营造浓郁的喜庆气氛。后来在春节等传统节日中施放,意在祛邪、迎新,助兴。后流入巴里坤民间传承下来,成为当地春节、元宵节必有的一项民俗活动。

打花的操作过程是先将熔炉和打花架放置在合适位置,点着炉熔化铁水或铜水,将熔液出倾满放在打花架杠板一端装有锯木屑的坩埚里,由打花人抡起打花棒朝打花架杠板的另一端猛地击下,坩里的熔液会在杠杆作用力飞腾空中、撒出铁花并燃烧木屑,形成明亮、灿烂的焰火花。

打花的巧主要在于熔液往坩埚的灌注和打花棒的作上,前者要快、准、稳,后者要稳、准、猛。打花人一般都反穿皮袄,既防寒又安全。

 

维吾尔族比艺提

流传在哈密市的“比艺提,是维吾尔族一种民间礼仪性的诗歌对诵,亦称“对诗”。比艺提源于哈密维吾尔民众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民歌民谣的爱好、喜听民间艺人说唱叙事长诗“达斯坦”的文化传统,以及在举行人生礼仪和麦西热甫等群众性活动时有以诗歌韵文表达口彩、互致问候与祝福的习俗。经百余年口耳相传,在民间形成了这种以互诵诗歌来对话,向对方表达祈福、祝愿、礼敬心意或赞美、逗乐、劝导意愿的口头文学形式。

各种节庆、婚礼、麦西热甫等乡亲、朋友聚会的场合,是比艺提主要的文化空间。其表现形式主要有:婚礼上给新娘揭盖头时双方长辈表示祝福所说的“玉孜阿奇库(揭盖头)比艺提”、双方亲家之间互相送礼表示祝福所说的“库达尼丝(亲家礼)比艺提”、第一场冬雪后到亲友家悄悄放下“投雪笺”后所说的“卡尔(初雪)比艺提”、为春耕开始举办麦西热甫活动祈祷丰年所说的“阔克(青苗)比艺提”、在麦西热甫场合以花腰带邀人上场同舞时所说的“普塔比艺提”、当麦西热甫活动达到高潮时有人为调动大家情绪所说的“克卡丝(诙谐)比艺提”、客人上门以小碗茶礼敬时所说的“丝尼恰依(敬茶)比艺提”、用自家酿的酒待客时主客互致祝福和夸赞所说的“夏热甫(敬酒)比艺提”,还有“郊游比艺提”、“劳动比艺提”等等,其形式多样,内容十分丰富。

比艺提与哈密维吾尔人的生活习俗密不可分,是维吾尔族传统文化和民间习俗的重要表现形式。比艺提作为一种口头文学形式在当地民间传承发展,对于增强人们的道德观念、培养青少年的口头文学素养能力、促进人际关系友好、构建和谐社会等,具有重要意义。

 

清泉节

在每年六月初,都要由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人们选择吉日一般为六月的第一个周一或周五),举办“苏乃孜”活动。各族群众在这一天相约来到坎儿井、泉眼处,祈祷上天赐与更多的清泉水,给家乡带来好运。随后,人们集体劳动,疏浚泉眼,清除坎儿井里的淤泥,整理变损的渠道,引更多的泉水流向耕地和果园。大家相聚煮肉、做百家饭,举行隆重的“乃孜阿亚(节日餐),然后举行麦西热甫活动。借此让大家更加珍惜水源,爱护大自然,并增强村民之间的团结协作和凝聚力。这一农事节日习俗从此在当地形成并沿袭至今。

 

新疆汉族社火

社火是中国民间普遍喜闻乐见的节日集体游艺活动,几千年来代代相传,已深深植根于广大民众的文化生活之中,成为中华民族一项重要的节日文化习俗。社火的内容主要有祭祀和歌舞、戏曲、杂技、杂耍等巡街表演,包括舞狮、舞龙、高台、高跷、旱船、秧歌、戏剧人物、锣鼓、大头娃娃等表演内容与形式。但因“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地社火的内容形式也有所不同。

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是新疆汉族社火的重要流传地之一。正月十五闹社火是巴里坤最受各族群众欢迎的节日民俗活动。其主要内容有:巡游类的城隍出府、龙王出巡;锣鼓阵形类的军阵、戏阵、灯阵、鼓阵、舞阵、牛马阵、方技阵等,尤其是戏阵里的“打春牛”,所传承的是历史悠久的中华祈年倡农传统;歌舞类的舞龙舞狮、执绸秧歌、花杆腰鼓、背蚌赶驴、张公背婆、跑旱船、扑蝴蝶等;戏曲类的新疆曲子、秦腔、眉户、斗杂话、说快板等;杂耍类的高跷、脑阁、抬阁、武术、魔术等,丰富多彩,蔚为大观。还有当地哈萨克族的“黑走马”舞蹈、熊舞、鹰舞,蒙古族的萨吾尔登舞蹈等也纷纷加入,为巴里坤社火增添了多元一体的地域文化特色。元宵之夜,巴里坤的人们还要垒旺队、猜灯谜,直把新年社火活动推向高潮。

 

饮食文化

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古称蒲类,自汉代起就有汉人在这里屯田一直延续下来。这里土地广阔,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照充足,适宜农耕。汉人较早在这里种植小麦、豌豆、油菜、马铃薯等农作物。据在吐鲁番出土的《唐代伊吾军纳粮牒》中记载,屯田于巴里坤大河的“伊吾军向军仓交纳屯田粮米三千八百余石。”清代落户到巴里坤的数万移民,来自甘,陕、晋、川、湘、鄂、冀、津、内蒙古等多个地区,集中在大河、石人子、奎苏等地引泉水灌溉,屯垦种粮。他们不仅带来了内地的农业生产技术,也带来了各自故乡的文化习俗和饮食习惯。这些各具特色的饮食习俗与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习俗紧密相联,在与当地的物产、节日文化和以面食为主的饮食习俗交流碰撞中,既有继承、延续,又有变异、创新,逐渐融合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浓郁的面食系列,包括蒸、煮、煎、炸、烙、烧、烤等面食制作技艺,开创了一面百样,一面百味的面食新境界。

巴里坤面食最有特点的还是丰富多彩的节日面食。其中,蒸制的面食有蒸饼、喜饼、大白馍、枕头卷子、开花包子榆钱焪焪子、刺梅花焪焪子等烤制的面食有锅盔、油酥馍、香豆干粮子、葫芦干粮子等;煮制的面食有汤饭、冬至饭、艾面、臊子面、杏皮子、拨鱼子等炸制的面食有烫面油饼子、花花油果子、麻花子、浆面条、油糕等。这些丰富的面食不仅饱含着深深的中华民族感情,而且包裹着浓浓的中华文化底蕴。

 

哈萨克人的肉食习俗。

哈萨克人历来有好客盛名。尊贵客人登门,主人的最高礼便是在羊群中挑选黄头白羊,在请客人当面验过之后,宰杀烹肉,以飨贵宾。解羊剔肉是哈萨克人祖传的技艺世代相承。好手能把除羊头之外的58块骨头带肉逐一分割,并按哈萨克族传统习俗将不同等级的肉分得一清二楚,其技不亚于中国古代的庖丁解牛。一只羊的肉,按等级可配六桌待。根据主客和陪客等情况,总是将最高等级的肉敬给主宾。在婚礼或宴请时,分盘配肉是很重要的程序,须请懂得配肉规矩和礼俗的人操作,主人才能放心。

 

哈萨克人的奶食习俗

哈萨克族从牛、马、羊、驼等牧畜中获得乳品,其资源十分丰富。因而,经长期实践积累的奶食品加工方法也是多种多样,而且品种繁多,风味独特。形成的奶食习俗也很有特色。

消暑佐餐的“阿衣浪”(酸奶)以牛奶或羊奶为原料制作,既不从中提取酥油,也不添加任何辅料,使用传统方法发酵而成,保持原味风格。其营养丰富,有助消化,是哈萨克人日常佐餐和夏季消暑的佳品。

充当主食的“苦勒提”(酸奶疙瘩)以牛奶或羊奶为原料制作成酸奶,从中分离提取出酥油后,余倒入大锅熬煮蒸发水分,达到糊状时将酸奶装入袋中沥干水分、结成状块,然后掰成大小合适的碎块,置于太阳下晒干,即成酸奶疙瘩。酸奶疙瘩具有保存时间长、便于携带等优点,哈萨克人将其列为主要食品之一。

香软可口的“阿克艾勒木齐克”(奶豆腐)也称乳饼是以牛奶为原料,将其煮沸后温凉,倒酸奶适量以使奶质和奶油结块并与水分离、浮在上面,用漏勺捞出后放在芨草帘子上沥干水分,或包在沙布中挤干水分,再用线或者刀切割成片,即成如同卤水点出的豆腐一般却又香软营养、美味适口的奶豆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