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当”和“看清”
(2024-08-21 16:34:44)
标签:
教育情感 |
“上当”和“看清”
2024年8月21日
新学期第一天上课,我脑中有许多设想:方案一,与新组合班级聊聊暑假生活,拉近彼此的距离;方案二,按每年开学的课件去上“开学第一课”,与学生谈谈人生规划,谈谈梦想。但这两种方案在我进入班级上40分钟早读课,让学生背诵选择性必修教材上的《论语》十二章后,就立刻被否了。因为事实不允许,正式上第一堂课时,还有同学课文没背上,等全部背完了还得课堂默写,所以事实上不允许这样轻松、愉快地谈人生、谈理想。
但进入课堂,进入文本之后,又发觉学生在客观上是需要给他们提供“诗和远方”的憧憬的,尤其是语文这样的人文学科。没有理想,没有精神,没有对美的审视和追求,现代人越来越在光速旋转的时空中活成了一个“空心人”。第一节课,问他们今年的巴黎奥运会看了有什么感想,一脸茫然;问他们新疆有一位著名的音乐人被称为“西部歌王”的是谁,有学生竟脱口而出“鹅,鹅,鹅”,他们对自己的家乡伊犁也不甚了解。我疑惑地说:“你们是新疆人吗?”所以,等《论语》十二章学完之后,还是要补上“开学第一课”的。人活着是要有自己的内在精神和灵魂的,就像电影《死亡诗社》中那个经典场景。当带领大家领悟到生命真谛的基廷老师被诬陷不得不离开学校时,那群被他唤醒和激发的学生纷纷站到了课桌上。他们用行动对基廷老师做出了申援,同时昭示了自己人格力量的觉醒。像这样的一群人注定是未来平庸人生的勇敢挑战者。
第一节课按照情势,我选择了上新课。我想告诉学生,课堂是传递知识的神圣殿堂,不是胡吹乱侃的地方。抓住课堂,高效利用课堂,这是学习的王道。绝大部分同学很快就结束了假期懒散、萎靡的状态,迅速融入到了新学期的学习中。这一点强化班与普通班区别是相当大的。学习成绩的好坏不全是智商问题,习惯和精神状态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普通班有一个坐在门口第一排的学生,他是班级中质量和体积最大的,但一上课他就明晃晃地趴在桌上睡觉。喊醒他继续睡,我只好让他站起来回答问题,等到答上一道问题再坐下去,才终于感觉到他脑子活动起来,跟着大家一起参与到课堂互动中了。还有一些学生不知道记笔记,好在我关注到了他们,不断提醒之后才拿起笔来。但我也感觉到有的人在装腔糊弄,完全不是心甘情愿,或者干脆就是假意敷衍,笔握在手中都未动。
由于高一20个班现在压缩成18个班,班级成员明显增多了。普通班58人,从教室前排一直到后墙坐成黑压压一片。可能学校要求班级前后门要开着,但老师们的小蜜蜂声音开得太大,加上班上人数多,稍稍议论起来就听不清自己的声音,所以我45分钟几近声嘶力竭。下课,嗓子像拉锯般疼痛,休息保养了一个多月的嗓子又被我喊破了。
今天上午,从早读到上课、批改学生默写作业一刻都没闲着。花了大量时间批改,伤心地发觉,强化班五十三名学生仅有两位同学默写全对,其他人不是错字,就是漏默,甚至还有整段整段默不出来的。他们不是到小组长那儿背上了,并且在黑板上签名了吗?怎么就默不出来了呢?这里边得有多大水分啊!或者许多学生对自己的要求竟然那么低,学习的残次品就这样一次次被自己姑息、蒙混过关了。这样做事不负责任、不严谨的态度将来是要害人、害己的,甚至对团队、对社会都有可能造成不良影响和产生危害、损失的。我辛辛苦苦改了,不知有多少学生能真正领情,能改掉坏毛病,能知道将事情做好。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标题就让我深有感触。文章的标题是“改变一个人最快的方式,不是上课,而是上当”,讲特级教师蒋军以前也跟其他老师一样,在上课时将易错点列出来,并一遍遍敲黑板告诫学生。但事实上,不管他怎样千叮咛万嘱咐,还是有很多学生会犯同样的错误。后来他转变思路,将易错点编成试题,让学生们在做题时纷纷上当,终于知识点在他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考中不再出错。生活中不也是如此吗?人教人,教不会;事教人,一次就够了。人只有等走弯路,栽跟头,上当吃亏了,才能幡然醒悟,彻底改变自己。
人和人、学生学习的高下区分也正在于此。有些人能及时反省自我,醒悟得早,也自然比别人早些成长起来。下课的时候,我找恰德曼谈话,她是我教了一年的学生,我很喜欢她,做事情总是有头有尾,不急躁,跟她在一起就莫名的心安、舒服。她很爱干净,春秋天常戴口罩,而且身上随时带着消毒干洗液。记得去年一起去州博物馆参观,回来的路上,她掏出消毒液给我喷一喷手。我问她:“高中一年过去了,有什么收获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她慢条斯理地轻声回答说:“我觉得我还是没有什么改变?”
我问她:“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性格。”
她回答:“不太爱说话,只跟熟人才能聊得起来,但我想跟大家都能很好相处。”
我说:“内向、敏感、不爱跟陌生人说话,这些都不是缺点。一个人也不需要跟身边的所有人都玩到一处去,那会出现‘讨好型人格’。不过你想要适当改变,说明你能正视自己,想不断成长,想变得更好。这点老师理解,而且我在中学阶段也是这样的,会对自己不满意,会学着模仿别人。其实,也许你眼中谈笑风生、能跟所有人玩到一处去的人,她也在羡慕你能坐得住,做事一丝不苟,成绩也好。人在不断探索自己,试图做出一些改变,这是对的,也是成长过程中很正常的想法。但是如果这种想法给你带来内心的纠结,即所谓‘精神内耗’,那就得喊‘暂停’,问自己不快乐是什么引起的,我有必要去迎合和讨好所有人吗?就安安静静地做自己不好吗?权衡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不必须的,做出选择。如果发现自己进入精神内耗状态,提醒自己不要这样。如果一时陷在情绪里,可以寻找老师的帮助,我希望你能看清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共享阅读系列】
我与图书馆
高一(9)班 李欣筱
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题记
书籍,就像索普尔说的,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也如莎士比亚说的,是人类知识的总统;还如凯勒说的,一本书就像一艘船,带领我们驶向生活的无限海洋。在学校,每天都重复着几点一线的生活,上课、下课、吃饭、睡觉,是如此枯燥无味,但有那么两件事能让我在这当中得到暂时的放松,一是去图书馆看书,二是在喜欢的环境里听音乐。今天要讲的是前者。
在初中时,一到图书馆,我在众多的书中发现了我最中意的一本,它就是《长相思》。虽然有点破旧,但我还是拿起来津津有味地读它。《长相思》这本书讲述的是蚩尤与西陵珩的女儿小夭和九尾狐族长涂山璟、神农义军将领相柳、自小分离的表哥颛顼几个人之间的恩怨情仇。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是角色就是相柳了,我敬佩他敢做敢当、敢爱敢恨的性格。上了高中后,我开始涉及更多的书,其中就有《骆驼祥子》。其实早在初中时候就接触了,当时不感兴趣罢了。祥子刚开始积极向上,对生活充满热情,有自己的目标。自从经历了三起三落后,他完全变了个人,变得懒惰、贪婪、麻木,甚至自甘堕落。老舍写这本书的时候,充满了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和对生活在底层人民的同情。
曾也有人不了解,问我现在网络如此发达,为什么还在图书馆看书呢?我真挚地回答他,我享受图书馆中浓浓的书香味,享受抚摸书的触感,体会古今文化与中外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发现大千世界之奥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