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这堂课上是真的被爱到了
(2024-05-29 21:12:25)
标签:
教育 |
学生在这堂课上是真的被爱到了
——记伊犁州名书记(校长)领航工作室的交流活动(下)
2024年5月17日
接下来,他对唐老师的课做了重要点评。周老师说:“第一,唐老师用‘鱼骨图’的形式抓住文章核心,展开文章的立论。作者立论的思路清晰了,文章的逻辑性也出来了,同时也训练了学生。
第二,读写结合。前面用大概20分钟左右,写又用了20分钟。学的目的不正是为了用么。我们学习知识不是把它放在头脑书橱里的,不是让它落灰的,是要经常打开用的。学了知识不用跟不学差不多。唐老师特别注意知识的运用,怎么去构建,怎么去说,怎么去写。我觉得很了不起,有一半时间训练写作。我可以这样说,如果唐老师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这样坚持下去,学生写作肯定不成问题。
再一个就是整个的课堂的节奏把控得非常好。不疾不徐,时间正好卡好下课那一刻,如
果让我肯定做不到。内容讲完了,正好也下课了,这是非常考验人的。
第四是学生的表现。我们察县高级中学学生的素养真不错,读啊,写啊,议论啊,课堂表现等等,真的很了不起。这个一方面是我们察县老师们优秀,把学生带得好,另一方面也是课堂上老师的引导得好。这是借来的课堂,用别的学校、别的班级学生上课,能让学生配合你,按照你的节奏去练习,去做很不容易,能做到这一样,我觉得是很成功的。当然,课堂涉及思想教育、爱国教育,课堂气氛活跃、课堂形式多样等等就不多说了。
最后,我还担心这样好的文言文怎么没有朗读呢。唐老师到课堂后部分是给我们呈现了读的环节。读的多与少不重要,但作为语文课堂读是必不可少,尤其是这么一个非常有气势有感情的文章更需要读。应该说这堂课各方面处理得都很好,如果说要找出一个什么缺点,或者要鸡蛋里挑骨头的话,那我就挑一点,关于这个情境的问题。如果你有好的情境的创设,你能够很自然地导入到课文当中去,如果没有,也不必过于追求引入课文情境这个设置,如果引导得不是很恰当,不能很好地展示出完成情境与文本之间那种很自然的关联的话,还不如不设置情境环节。不是说,告诉你这是情境啊,不是的。让学生自然地进入创设的氛围当中去,进入真实的语言情境,进入生活场景啊,进入一种状态呀,这是真实的,而且是人们认知情感规律的那种情境。另外,新课标对课堂不要求文本的面面俱到,一堂课就这么多时间,没必要什么都抓。一节课能把什么都教给学生吗?不可能。唐老师这堂课为什么好?就是因为她抓住一点——层次,如何写,结构怎样。她特别标注第二课时,其实,你不用写。因为我一听就知道,你肯定不是讲第一课时。因为前面的文言肯定是完成的,不完成,今天的任务是没办法做的。”
最后,任老师点名我来发言。我讲了以下几点感受:
“我真切感受到这是一次送教课,第一唐老师的课真的对我们日常教学的冲击力非常大,然后周老师的点评不单单点评了该课,从我们教学的方方面面,单篇、单元包括高考做了指导,所以我真切感受到这是一堂实实在在的送教课。然后,我就谈一谈我自己对这堂课的认识吧。
这堂课对我、我想也是对在座的大部分老师来说都是一堂冲击力非常大的课,如果是影视剧豆瓣评分,应该打到9分以上。最近有一个剧比较火,叫《我的阿勒泰》,正好也是反映新疆的。它画面、情感都呈现一种比较舒缓和合的状态,唐老师的课则是那种剧情反套路,翻转翻转再翻转,常常让我看到不经意的惊喜,然后是高潮迭起。最近我在跟郭老师讨论她要录的微课的高潮部分如何设置。当时我没找到范例,我觉得这堂课就是一个特别好的范例。怎么说它是一个特别好的范例呢?第一,情境。引入情境之后,我们常常把它撇到旁边去,往下讲课文相关的内容,但是唐老师的这堂课非常厉害的一点是她用了小说里的‘草蛇灰线’笔法,她上来告诉大家这是一篇‘千古说理经典’,并引用《文心雕龙》里的话说明论说文需‘弥缝莫见其隙’。我们一般会抬上经典的分量来渲染这是一篇大作,然后就把它扔开去,但是这堂课特别特别厉害的就是紧扣这一点,然后师生展开抓住经典、品味清点、质疑经典、致敬经典的教学活动。这个设计我觉得特棒。这个设计一定是一个大导演、大制作的设计,也就是说一个导演他在拍摄的时候,他一定是有自己的目标的,我这个是奔着金熊奖或者金棕榈奖去的,我是奔着哪个主题,奔着哪个目标去的,所以这是一个大手笔和大制作。从课文一上来到第一、第二个环节,我越来越竖起眼睛,越来越聚精会神地去看,整个人的状态都被课堂牵引着。唐老师这堂课的节奏跟《我的阿勒泰》不一样,它特别紧凑,你稍微少听一句话,就漏了精彩的地方。实际上,改课内容和信息涵盖量非常大,如此信息庞杂的一堂课,又能这么完好的、把它水到渠成地呈现出来,我觉得真是很了不起。我们犹如影视剧观众一样很挑剔的,我们要看好的剧本,看演员的精彩表演,还要看有质感的画面,观众的胃口很难完全满足,但今天的这堂课全部满足了。新课标对老师的要求是,老师是个大导演,是有大将风范的人,就是所有东西都应该在自己的运筹帷幄之中,然后让设计师、剧务、演员、灯光制作、后期剪辑,让他们尽情发挥的同时,一定是要把自己的主观点陈述出来,让演员在自己的主观点之内得到自由和合适的发挥。所以,我们听后都赞不绝口,感慨说,这堂课肯定是精心设计的,之前也是会精心安排的。虽然是精心安排的,但我们内心还是十分认可,并且觉得这种安排是不着痕迹的,这就是高明之处。
第二点,唐老师这堂课把新课标真的是完全落实到位了。新课标里面要求提高学生的四个语文素养。平常我们是把这四个语文素养当成概念去解读和运用的。但是今天,我在听唐老师的这堂课的时候,我觉得这四个素养就鲜活起来了,生动起来了,并且把这四个素养做了更精彩和升华的这种传示。第一点‘语言的建构和运用’就不多说了,我觉得最最让我赞叹的就是‘审美的鉴赏和创造’。在之前的赛课活动上,我很难把分数打得特别高的原因是,那些课在‘审美的鉴赏和创造’上我总感觉缺了点味儿,但是今天让我满足了我的这种高口味。怎么会觉得这篇文章里面会有‘审美的鉴赏和创造’呢,不应该是诗歌和散文,或者说散文化的小说里面才会有吗?其实不然。我感觉真的是一篇好的文章,哪怕它是论述类的文章,都有它美的所在。在教学过程中,唐老师让学生深刻去挖掘了这篇文本,无论它论点的设置、论据的呈示、论证的过程,包括段与段、句与句之间衔接得如此之完美,其实这就是美,这就是一种审美的体现,就是让学生去发现美,鉴赏美。怎么还会有‘审美的创造’呢?我觉得这种‘审美的创造’体现在学生站在苏洵的角度来自证所谓‘论述漏洞’的合理性上。课堂上学生的陈述跟苏洵《六国论》原文完好地呼应起来了。我真的为三位学生的睿智和精彩发言点赞,太厉害了,太棒了。我们平常教学过程中,总对学生的表现不太满意,但是今天这堂课,可能包括本班任课老师都会觉得,我的学生这么厉害,有如此之闪光点。我觉得可能还是我们老师要发现和持续关注他,发现学生的能力。比较这堂课和我们传统文言文的教学,你会发觉新课标的要求是有深意的,新课标教学要求的方法是对的,是让学生大段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在大段陈述自己的观点和受到别人关注、理解和爱的赞赏的情况下,他对语文的那种学习自主性就被激发出来了。也许一堂课,也许是几次好的点评,真的就让一个平常语文成绩一般,也许说话还行的孩子,他就不一样了,他就改变了自己。文言知识点这个东西真的没必要花大力气教,因为有参考资料,重要的是激发他的那种能力。我来新疆带了一个目标,就是研究‘内驱力学习’,所以我一直在研究什么叫内驱力,如何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我觉得今天的这堂课就特别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内驱力。我一再强调,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完整的表达,而不是让学生是成为老师的传话筒和接话筒,就是老师说一句话,然后学生填一个词,这个没有用,你看着学生在课堂上好像齐声在回答问题,在自由发言,但是对于学生个体的能力发展,我觉得是欠缺的。所以,新课标真的有它的用意。就包括一上来那个‘鱼骨图’,一上来陈述整个文章的架构的时候,本来我还担心的。但是我突然发觉其实有什么好担心的,有参考资料,他完全可以完成活动任务,你只要给他机会,你只要给他创造这样的舞台,学生,哪怕是普通班的学生都能在台前展示,说错了又有什么问题呢。说错了,说得不够到位、深刻,才是一堂课经过诊断后需要解决的问题呀。而且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正是语文教学的着力点,是为学生的未来造福的贡献点。
第三点是讲、练、评。去年我写过有关语文教学讲、练、评的论文。今天这堂课让我看到了一个特别实在的关于‘讲、练、评’的课例。记得我写文章的时候,编辑要求我做个评价量表。今天,我在课堂上看到量表了,而且看到量表在课堂上的使用。唐老师真的在教学中将评价量表用起来了。讲、练、评在一堂课上是真的有必要的。我们语文课最大的问题就是从头讲到尾,你去看理科,理科里面一定是要有练和评的。不是说语文教学理科化了,而是用教理科的方法来教授语文,是有它的必要性的。今天课的高潮在什么地方,就恰恰是在学生成为苏洵,然后去自证自己的那段讲和学生练、同学的点评以及自评。我觉得唐老师超越了我去年写的论文中的精神。我的文章里面是他评,你还有一个自我评价。哦,我觉得太厉害了。因为现在流行叫‘有嘴的’。现在影视作品也是的,不喜欢那种琼瑶式的委曲求全,一定得是‘有嘴的’。语文的作用是什么?就是到社会上来阐释自己的观点,来让自己的项目达成,并且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是委屈巴巴的,不是用你的眼神去暗示,一定是用你的语言来自证自己,你要发现自己的好。所以,我在这堂课里面,我真的能感受到那种理解和被爱到感觉。学生在这堂课上是真的被爱到了,所有在这堂课上发声的学生,他一定不会忘记这堂课,也一定不会忘记别人给他的掌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