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伊犁州名书记(校长)领航工作室的交流活动(语文)
(2024-05-29 21:04:56)
标签:
教育 |
记伊犁州名书记(校长)领航工作室的交流活动(语文)
2024年5月16日
今天是伊宁市三中名书记(校长)工作室来察高开展教研交流活动也是伊犁州领航工作室的交流活动。学校非常重视,周二就开始布置各部门工作,昨天还停了第十节托管课进行全方位的打扫。
今天进学校感觉焕然一新,学生的整体精神面貌也是朝气蓬勃。这让我想起在盐城,我是盐中王乃宁校长领航工作室的成员,王校长常带领我们到丰中、滨中等许多学校参加教研交流活动。我们常常是抱着很轻松、很稀疏平常的心态去听课、去听专家讲座、去听大师讲学。期间与认识的朋友说说笑笑或者结交一些新朋友。现在作为主办方的角度去回头审视这些活动才知道,作为承办学校的严肃认真态度和操劳准备。教研交流活动上,你认为理所当然的事儿,其实都是有人在努力付诸实施的结果。今天,我能感受到察高对这次活动是很用心、很认真。
上午,我让徒弟小顾帮忙,才抽身去学习了新源二中唐永乐老师上的一堂《六国论》思辨教学课。唐老师看起来很年轻,教学却颇为老道。这堂课上完之后,应该说对在场的所有人来说都是冲击力相当大的一堂课,也是我进疆以来听到的最好的一堂课,将来也当是印象最深的课之一。她的这堂高品质的课,拿到内地,拿到我们江苏的语文课堂竞赛上,也应该被评为优秀。
课后,由语文教研组长任燕老师主持了点评课的活动。先是唐老师自述自己这堂课的设计理念和教学设想。
唐老师说:“单元导读中说,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古代的书、疏、赋、论这些作品能够感受古人的那种忧国忧民、心怀天下、敢于担当的伟大品格。所以,苏洵写这篇文本,论述六国破灭的缘由,更多的是为了借古鉴今。它和《阿房宫赋》一样,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去论证的。在设置文本的时候,我还有一个设想,就是能不能和杜牧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但是我又想两篇文章都比较长,就用了单篇。
这堂课的难点在于孩子们对背景是否了解。如果先入为主,认为六国破灭的原因肯定不只是赂秦,那这堂课就无解了,那或者直接就听信权威,直接认为苏洵写得很好,也没有办法去辩驳。所以设置过程当中,我就设置了先让大家先去梳理文章思路的环节。郭老师给我讲她的学生用过思维导图,然后我又给了他们一个工具——‘鱼骨图’。学案中让他们去梳理,梳理完之后学生就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文章结构,那是对文本的初步认识,好像认真梳理完之后都能得出这个结论,但对这篇文章情的理解,可能就不能够直接地就文本得出,没有一个思辨的过程。所以,我在设置的时候,就从文章结构的严密处和情感的疏漏处让学生去思考,启发他们通过思辨去审视古人的文章,再回头看今朝之事。
同时,这个作业的设置也是希望他们能够对同题文章进行一个对比,无论是在结构上还是在情感上,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然后自己站在历史的后人的这样一个身份上去写一篇自己对历史的总结。这篇文章我预设达到的学生的目的是能够带入自己真实的情感诵读文章,能够对它的情理有一个较深的理解。其次,就是获得一个写作的能力。”
之后是伊宁三中的周文法老师为这堂课做点评。周老师是南京来的援疆老师,他先谈了谈自己的一些感想。
周老师说:“我们听课的老师都感觉到这堂课非常好。我来的新疆听过各个级别的公开课,这节课给我留下的印象是非常深的,非常的有特色,非常的有特点,非常的有创意。下面我就简单地说几点。
第一是关于课标和教学关注的情境。情境是无处不在的,套用一句话叫‘无处不在的舞台’。好多老师说情境设置难,太高大上了。其实一点都不高大上,可能我们很多老师在课堂教学当中或者比赛中没有感觉到什么是情节。比如,你可先讲一个问题,学生不理解,你通过你语言的情调,包括你的肢体的语言来让学生或者协助学生来理解,其实这就是情境。比如苏轼的《后赤壁赋》里有一句话,鸟化身成道士来和苏轼打招呼:‘昨日赤壁的游览快乐吗?’苏轼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苏轼然后说:‘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着从我这里经过的人,不是你吗?’道士的反应是‘道士顾笑’。‘顾’字怎么解释?好多人说那个‘顾’是回头看。我坚持,‘顾’不是回头看,就是只是的意思,为什么?我就给学生说了,你可以想上想象画面,道士面对着作者说话,两个人互问,道士没有回答,只是笑了笑。你结合这个情境,表演表演,很好理解,绝对不可能是回头。这个就是情境,所以不要把情境看得太高大上,太困难,只要自然、巧妙地将它移植到我们的课堂中,就行了。
第二,我特别期待我们上课要有一个主问题,来去引导。今天我听了唐老师的课,我觉得唐老师的‘鱼骨图’鱼头是论点,后面论据、论证、结论等等,我觉得方法很好。老师在课堂教学当中想去努力地教一些方法,努力地去引导学生真正地理解文章。我特别强调,我们交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课本知识,我们老师要教给学生的是方法。我常跟学生讲,你们要学习的不仅仅是知识,而是智慧。什么是智慧?就是课堂老师教你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能力的方法。‘鱼骨图’或者我强调的主问题的教学法其实同样是引导学生思维的方法,引导别人去解决问题,掌握方法。我们从实用的角度来说,比如高考试卷中的很多的问题,学生如何回答,尤其是作文、简答题,学生看到材料之后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抓住关键。教学生死记硬背的东西看起来很简单,如果考察比较灵活的东西,相对来讲学生会感觉比较难。前段时间期中联考,那个试卷出得较好,有想法,命题人更多的是考察学生的能力,不再是死的知识的考察。我以为学生回答得很好,但结果还是有些差距。我觉得,可能学生平常的学习过程中思维上的训练还是少了。‘鱼骨图’或者主问题的教学法都是在训练学生的思维,无论是正向思维、反向思维,还是扩展思维、发散思维等等,这些在高考当中对于解决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我觉得,这是我们老师在今后的教学当中应该去努力推进的。
第三点关于课标中关于‘建构’的问题。新课标讲‘建构’,那‘建构’什么?我们如何在课堂当中来去‘建构’知识?我由孔子的‘温故而知新’反向命意,叫‘知新而温故’,其实这就是一个构建。我们在学新的知识同时,由新知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把以前学过的知识与现在学到的知识联系在一起,慢慢地构建一个知识的网络系统。比如我们学习《登岳阳楼》登高诗,思考这首诗的结构怎么样,它会采用什么艺术手法?把以前学习的登高诗拿出来,总结一下,学生立刻就能明白登高这类诗会有什么样的写法,会表达哪些思想情感,这不就构建起来了吗!而且这种‘建构’是动态的,不是静态的,因为学生在不断地学,不断地‘建构’。如果有类似这样的诗歌、小说、散文题,学生就不会束手无策了。
第四点提的是关于教材的问题。刚才唐老师讲想把杜牧的《阿房宫赋》放在一起连读,想法很好,但是确实需要考虑很多因素。一节课能解决一个问题就可以了,当然追求完美是人的更高要求,我一直认为讲到哪里是哪里,讲不完下节课再讲嘛。就教材而言,大单元教学是在于我们对教材的一个整合。我们大单元教学当中很多东西可以舍弃,可以增加。比如必修下的新闻通讯单元,没有必要一篇从头到尾讲完,我觉得那个单元可以拿来学写颁奖词。学生一开始不知道怎么写颁奖词,通过教学知道怎么写了,既抓住了文本的核心,又练习了实用性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