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丛花事,两相人生

(2024-05-15 21:13:16)
标签:

文化

一丛花事,两相人生

——公元810年的白居易

202457         星期          

前些日朋友去观赏洛阳牡丹引起我对牡丹花色的兴趣不久查到察县良繁场察原也有一处八十亩的牡丹园便携友欣然前往观花在中学时代学过周敦颐的爱莲说》,将牡丹拿来作比以衬莲之清雅高贵有贬牡丹之意但亲察原的牡丹尊容,还是令人赞不绝口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此言不虚也难怪李白用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这样美艳动人令人遐思的诗句来讴歌它;确如罗隐所言,若教解语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倾国倾城的牡丹花哪怕它无情无义,但人自为动心对牡丹的爱是情不自禁的。

白居易公元810年在朝为官时,写下秦中吟讽喻诗,借诗讽谏当朝之事,其中最后一首诗借当朝权贵不惜重金购买牡丹花供其玩赏之事,讽喻统治阶层的奢侈豪华、挥金如土的腐朽生活其实花无过,奈何牡丹花过于诱人。此前白居易自己也写过爱它、、不舍之作

公元807年,36岁的白居易任职翰林学士左拾遗。翰林院北长满了牡丹,花开正盛,人见到有一两牡丹枯败迹象便伤悲不已,心生怜爱虽拖不住春天归去的脚步,更无力阻挡风雨的突然来袭古人说过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古诗十九》),所以诗人就萌生出了趁着花色浓,何不把火观花的想法。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惜牡丹花》)白居易对牡丹的惜护之意由此可。想象一下夜晚对红花,在摇曳的火光照映下,牡丹应当越发红得美艳迷人吧。那份只恐深夜花碎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凌晨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康成花未眠》)带着哀怜万物情雅致只有懂才懂。

人如此爱惜牡丹,宁可牺牲睡眠也想多欣赏和延长牡丹之美,为何年后却写出买花讽谕诗,好似牡丹又成了祸国殃民之罪证呢?

我们来看看白居易所处的时代和他的经历。白居易772~846),出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河南新郑的一个中小官僚家庭。他出生后不久,河南便发生动乱少年时经历藩镇战乱,亲见战火肆虐、民不聊生的场景,他与家人也被迫四处逃亡。贞元二年78615岁的白居易得知江南有进士科考,便刻苦读书读得口生疮,手茧,年纪轻轻白了头。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贞元十六年80029岁的白居易考中了进士元稹同为秘书省教书郎。白居易在早期的政治生涯中积极从政,嫉恶如仇。元和初年80534岁的白居易与元稹在华阳观闭门累月,揣摩时事,目七十五门,对当时的许多重大社会问题提出改革意见。他在任上,敢于谏诤,论事激切,守正不阿,直至触怒宪宗,仍不改初衷。806年,白居易罢校书出为盩庢(今陕西省周至县县尉。807任进士考官集贤理,授翰林学士。808任左拾遗。从他幼年乱和在地方任上所见,这些年他在朝中时都不忘兼济天下的使命,所以他频繁上言事,并创作大量的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希望能补察时政,上纠错

唐宪宗元和五年810前后,白居易创作组诗秦中吟十首序言曰:在长安,闻见之间,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命为秦中吟》。”《买花就是其中最后一首。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诗人开篇极尽声色,写出长安城春暮时节,游人买牡丹的喧闹情景。一年春色摧残尽更觅姚黄魏紫看”(宋·诗人范成大《再赋简养正》),“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唐·刘禹锡《思黯南墅赏牡丹》),牡丹常常在百花开后春事欲尽才绽放,而此时也是插秧种苗的繁忙时节。这时帝京繁花街道上车马喧度,笑语欢呼,填街咽巷,只为买牡丹花。

“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与白居易同时的李肇在《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执金召铺宫围外寺观,种以求利,一本有值数万者。”古代以五匹为一束,“五束素”就是二十五匹帛。据《新唐书·食货志》记载“绢匹为钱三千二百那么“五束素”便为钱八万。那些驱车走马的富贵闲人为买花挥金如土,一株开了百朵红的牡丹花售价万,其价值昂贵的确惊人。白居易的诗与李肇的了当时长安贵族奢侈豪华、挥金如土的社会现实

“上张幄幕庇,旁织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重金买回的牡丹又是张幕,又是篱护,又是水洒、泥封,呵护备至,而且是家家如此可见风气之盛人人沉迷其中以不耽玩为耻”。穷奢极欲的结果是什么沉迷此中的人自然是不清醒的的。“迷不悟”,显然写作此诗白居易是有所期待的他和元稹等人发起新乐府运动”,一方面是纠正诗风文风想回到诗经》、汉乐府的创作宗旨一方面他也是希望借助文学反映现实察时愿得天子知”。所以他明确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的现实主义创作主张。他在秦中吟》《新乐府这类讽喻诗中,自觉实践自己的理论主张。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谕。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白居易这首诗最为难能可贵最为大胆直接的就在这几句上。白居易是经历过艰难时事的人,他身上最可贵之处在于能看到底层百姓生活的辛酸,而且他有一颗善感多愁的心。他能在一纵车马若狂争相买花的喧闹中,独独发现一位从啼饥号寒的农村偶来买花处的田舍翁,他能看到农夫的低头,听见农夫的长叹”。那一派热闹喧哗买花场景,一位农夫的低头沉吟、落寞的身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周围车马奔走的流动画面与定格在农夫身上特写镜头,也使得诗歌语言极富张力,仿佛群魔乱舞,很快那个单薄弱小的身影即被吞噬了。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最大莫过于这句话了因为它掷地有声,振聋发聩,直指统治阶层与底层劳动者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捅破了封建社会阶级压迫和剥削的那层纸。买一丛深色花万钱从哪里来?当然不可能从不生产的那些统治阶级手中来户中等人家缴纳的赋税钱富贵闲人的偶挥霍,是十户田家的一年税。社会贫富差距如此巨大,压榨剥削如此深重,阶级矛盾如此尖锐,统治者若深加玩味,会不寒而栗的。白居易在诗中这么露骨揭示社会矛盾,可能会为自己引来祸端。

39岁这一年,白居易还因疏救元稹事,改为京兆曹参军。811年,母亲因看花坠井去世,白居易离丁忧814年回长安太子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815,又因上疏力主捕捉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被认为越职言事。其后又被诽谤其母看花坠井身亡,白居易却赏花新井有害教,遂被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其实这些罪名只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他被贬谪的主因很可能与他写讽喻得罪当权者有关。白居易在政治上迭遭挫折,屡屡受,他的人生也由兼济天下、积极进取逐渐转为独善其身、知足和的状态。后来,他历任州刺史、主客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刑部侍郎等职。这段时间,虽然兼济天下的宏愿并未泯灭,但已没有前期写买花诗时所流露出来的那种锐气和朝气。他叮嘱自己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咏怀》),想身世外,过那种知足和的生活。白居易是唐代最高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语言通俗畅,自然流,留下来的诗有3000多首晚年写的闲适诗、感伤诗中有不少优秀作品但也有不少糟粕,这应该与一个人的生命状态有关系

被贬为江州司马前,白居易在政治上是锐意进取的他倡导新乐府运动,强调诗歌的美刺作用。那时候的诗作中有一股力量在,对万事万物有一颗悲悯之心,所以他能在牡丹花开正盛时怜到美好的短暂易逝,继而萌生出夜惜衰红把火看怜花举动。这个以悲悯之心生出来的家行为,也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诗人对时序的敏感其奋发有为的迫不及待。在买花诗中,诗人更是借花给当时朝政下了一剂猛药,以贵族官僚的恣意享乐重金买花供其赏玩与田舍翁的一声长叹用一丛花和十户中人赋对比,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穷奢极欲、挥霍无度的腐朽生活,更深刻揭露了社会剥削与被剥削之间的尖锐矛盾。那时候的眼光更敏锐,讽刺更有力屡屡受挫后,心灰意冷,他的锐气渐渐消弭。晚年的白居易大多以闲适来反映自己的独善其身生活状态。他笃信佛教,号香山居士。武宗会昌六年846),白居易在牡丹之都洛阳去世,享年75岁。

一丛花事,两人生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牡丹不改其雍容华贵,受世世代代人的赞美敬仰。白居易的诗作也受到唐王朝及后世文人,甚至日本等其他国家文人的高度评价。但不得不感叹的是白居易本人的遭际和因此发生的变故人生路漫漫,能至死不改,始终保持少年心的少之又少。花有人怜,可谁又能顾怜诗人呢?毕竟个人的遭际只有个人逢,其中的滋味难与君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