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上《风景谈》,我会讲什么
(2024-04-15 18:16:27)
标签:
教育 |
如果我上《风景谈》,我会讲什么
2024年4月12日
伊犁州“启航联盟”学校一共有十二所,分别是伊宁市第一中学、伊宁市第二十五中学、伊宁市第四中学、伊宁市英才高中、伊宁县第一、第二、第三中学、察县高级中学、昭苏县第一中学、尼勒克县第一中学、第四师第一中学、奎屯市第六中学。现在讲合作共赢,教育也一样,不是关起门来搞教育,而是要互相学习、借鉴,互相交流、分享,共享理念、资源和成果,引进来或走出去多听、多看、多体验,这些对于教育这种相对静态的工作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联盟活动组织一次虽然会耗费精力、财力,但对地方教育、对学校、对老师来说都是利好的事。
今天早晨是我的小师妹贺璇老师开车带我和于老师去可克达拉第一中学的。贺老师很年轻,也很漂亮,说话很温柔。我是今天交流中才知道她跟我读的是同一所大学,我们都是淮阴师院的中文系学生。没想到,我竟然能在万里之遥碰到与我毕业于同一所江苏大学的同门小师妹。我读书那会儿,我们系几乎全部是省内的大学生,没想到现在不光有省外的,还有这么遥远的新疆同学了。这说明整个国家的交通发展越来越密切。说不定我母校还有外国留学生了呢,那就不仅是国内的人们来往接触频繁和容易的事了,而是中国与外国友邦之间的来往交流也变得稠密起来。这些都是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带来的结果,中国近20年真的是肉眼可见地在发生着巨大变化。
今天是高二老师赛课,课题是茅盾的《风景谈》,听说是新增课文,替换掉了冯至的《一个消失了的山村》。这是一篇革命文学,也是一篇将政治寓于文学中的文章,写于特定的年代。大部分老师都是从6幅画面着手,分析画中的景与人,分析文章层层递进的纵深结构,再讲一讲“曲笔”“借景抒情”“形散神聚”的写作手法,还有旅游打卡、设计旅游线路、写导游词、设计宣传文案等活动,区别只在每一位老师对细节的挖掘和处理上。
我在想,如果是我来设计这堂课,我会将重点放在哪里呢?
第一,回到单元的设置上,选择性必修下第二单元的其他篇目有鲁迅的《阿Q正传》和沈从文的(边城),体裁是小说;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诗歌;茅盾的《风景谈》和贾平凹的《秦腔》是散文,老舍的《茶馆》是话剧,这里囊括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主要体裁和重量级的作家,时间跨度几乎包含了20世纪一整个世纪,当然以解放前为主,以名家名作串联起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故而,在思想文化传承的角度上来设计《风景谈》单篇,一定得突出“时代镜像”这一点。在对文本分析时,就必然得抓住时代、风景镜头里的人,他们的活动、思想、风采和精神面貌,让学生去理解茅盾笔下的那群尤为伟大而崇高的人,让学生谈谈对这样一群人的认识和感受,让具有伟大精神的人去感染人、影响人。
第二,语文必定要有语文硬核的东西,一堂课也一定得让学生在能力、技巧上有所收获。《风景谈》单篇在文法上有什么可以学习的地方呢?
《风景谈》是作者以蓬勃的政治激情写就的。这篇文章的特色在哪里?是“曲笔”吗?可以用“曲笔”作为主练点,那适合设计阅读训练。比如《风景谈》作者采用了“曲笔”的写作方式,试分析作者是如何采用“曲笔”写作手法的,为什么采用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等等。我觉得就写作方法而言,本文有一个很显著的写作特色叫“衬托”。茅盾在写自然风景时的用词是“不舒服”、“最单调最平板”、“秃顶的山、单调的黄土、浅濑的水”、“太粗糙简单”“贫乏”等等,再对比茅盾写人时候的用语,就可明白这是学写“衬托”手法最好的范本。当然,在学习“衬托”写法技巧时,不妨注意语言的锤炼。语言是随着文意、随着作者情感走的,它是文章的重要组织材料,分析文章、学习写作手法都离不开语言的学习。
今天新疆的大风对六位赛课老师是一个考验。风不仅在课堂外肆虐,也波及到了课堂内。大风将整个市的电路刮断了,停电给用现代化媒介上课的老师带来了很大的困扰。所以,我们在做事时不妨有一个预警设置,一旦出现突发状况怎么办?首先是镇定,不能慌,心定一切都好办。第二要有第二方案,快速想一下不用课件怎么安排,或者提前准备好导学案,没有课件影响不了上课质量。第三,这个停电事件也让我反思人类自身,没有电,没有现代化设备,我们该怎样生活、工作、学习?这让我想起日本的一部电影叫《生存家族》,讲生活在东京的一家人因为长期停电而一路逃亡故里寻求生存路径的故事。停电是诱因,是灾难,但对于这户中产之家也是一种救赎之途。最后他们一路历经千辛万苦回到了故乡,回到生命的始源之地,也真正明白生活的意义。
是的,人之伟大并不在于人对科技的应用,人对自然的征服,人之伟大在于人性的光辉,在于对自我生命的审视和人生意义的省悟。
【清明特辑】
怀人最清明
高一(3)班 富美婧
清明,是一个特别的日子。我们在这一天祭拜先人,寄托哀思。也在这一天懂得珍惜,悟透人生。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不知动了多少人的情,湿了多少人的心?也使得清明二字更增添了几分烟雨迷蒙的感伤。
如今又是清明时节,一样的雨纷纷,一样的行人匆匆,却再也遇不到昔日的故人,再也见不到熟悉的身影,再也听不到那亲切的话语。
失去的不能再来,拥有的要珍惜。把握当下,就是对逝者最好的祭奠;懂得失去,才能更好地珍惜人生;活得幸福,才是生命最大的意义。
有一种思念,叫清明。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着一份对已故亲人的思念。虽已是天人永隔,但这份思念却始终不曾淡忘。每到清明时节,便愈加强烈。故人已逝,记忆永存,忘却的是伤痛,不忘的是思念。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时到清明,相思成泪,泪滴成血。寄托了人们无限的哀思与悲凉。放眼望去,漫山杜鹃花竞相绽放,仿佛时光倒流如初。花开花落是寻常,悲欢离合总关情。
有一种别离,叫生死。
只经历过生离死别的人,才会更懂得爱和珍惜。让我们好好善待身边的人,好好把握与亲人相处的日子,让生命不再留下遗憾。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是一场轮回,也是一场遇见与别离。生命来来往往,来日并不方长。我们要珍惜与亲人相守的日子。让美好的时光永留心中。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我们都是时间的旅人,也是岁月的过客。时间没有永恒,生命不能重来,唯有绵延不息的爱与念,会在时间中永存。
已逝不可追,未来犹可期。慎终追远,愿逝者安息,生者如斯。愿天堂没有伤感,愿人间充满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