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千钧笔力,一腔豪情

(2024-03-24 15:07:40)

千钧笔力,一腔豪情

——公元681年的杨炯

2024322         星期          

唐高宗永隆二年公元681,吐蕃、突厥侵扰甘肃一带唐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征。杨炯650~693?)时为崇文馆学士,已是三十二岁。杨炯可是幼举神童,在唐显庆四年659),十岁时就应弟子举及第了。第二年即唐显庆五年660十一岁时便待制弘文馆可谓少年成名。但成名太早未必是好事,此后他在弘文馆待制了十六年始终没有晋升的机会,心中难免郁郁寡欢。好不容易唐高宗上元三年675),二十七在京应制举补秘书省校书郎一职。对于年近三十才获得这么个“雠校典籍的九品小官杨炯心中自是不甘。又过了四年,唐永二年681),也就是他三十二岁那年,经中书侍郎薛远超推荐杨炯成为崇文馆学士。

三十二岁的文官杨炯看到边地起战事,朝廷重武轻文,只有武官得宠,而自己的仕途又蹇滞不畅,心中自然有所不平同时生出几分慕,就写下了这首半怨愤半带激昂之情的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据旧唐书·唐永隆二年681,突厥侵扰的是甘肃固庆阳一带,离京城长安有一段距离,但作者为了突战情的紧急,为了渲染战事的紧张气氛,将烽火直接推到了西京长安城边上,一个字立马把遥远的战拉到了身边,有一种火烧眉毛的感觉,也立刻燃起了长安城内早已摩拳擦掌意欲一展雄才的诗人的斗志。心中自不平诗人一方面表现自己闻讯而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热情积极投身战斗的壮志豪情,另一方面也有自己的才不得舒的抑郁不平之情,但最终诗人将两种感情巧妙融合到一起,还有一份借题发挥、毛遂自荐、以诗才来干谒求取功名机会的意图。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接着作者想象自己仿佛一夜间戎装素裹,告别爷娘,随着军队辞京出师。当百万雄师列队在皇城门外,朝廷为将士们举办了声势浩大的出征仪式。看到主帅手执牙璋兵符从建章宫凤阙阁出来,出征的将士们无不群情激奋,大家的神情庄重肃木,心中升腾起杀敌抱国的崇高使命部队浩浩荡荡向边境开拔出征又极其神速,大家都急切地盼望着尽快将敌人赶出国土,早日建功立业。所以军队好似插上了翅膀,朝发暮,很快赶到前线强悍的骑兵将敌城包围水泄不通,既有包围之意,又有缠斗的军事态势暗示了接下来有一场恶战

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大漠之上狂风肆虐,暴雪连天,两军对垒一片昏天黑地军旗上的图案都看不分明,耳边更是回荡着呼啸的寒风声和混杂着战鼓声厮杀声尽管环境恶劣战事惨烈但将士们却越战越勇大家都奋不顾身朝着敌人拼杀过去整个战场的情形悲壮而又惨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战争的残酷和鲜血淋漓没有击溃诗人的意志,反而更加激发出男儿的血性。三十二岁的杨炯正是血气方刚、充满雄心壮志的时候,所以战场上的熊熊烈火和浓烈的血腥味让诗人越想越兴奋,他在内心深处迸发出一个强烈的声音宁愿驰骋疆场,马革裹尸,也不愿安坐书斋,书生。

杨炯从未到过边塞,却写下了最为壮丽的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的边塞诗句杨炯也从未参军打过仗,却创作了这首气壮山河、讴歌战争的边塞诗杨炯一生都只是个书生,却在想象的世界里为自己开了一场荡气回肠、轰轰烈烈的战事。

其实,当三十二杨炯在崇文馆书案旁抱怨世事不公,抱怨才华埋没、报国无门的时候不知第二年682自己即被擢升太子詹司直,充弘文馆学士,掌太子东宫庶务,未来有大好的前途;但生性耿直的他依然不知自己不久讥讽朝臣矫饰之风,为权贵恨,加上堂弟参加徐敬业反武则天一事而被贬出京城,(686年)远赴四川梓州又怎会预知自己(692年)秩满选授川县令因治县有功,受百姓爱戴,立杨公祠一座受百代供奉

人生起起落落,少年天才杨炯一辈子都觉得自己才屈难舒,他以千钧笔力书写壮志豪情想象自己在激烈的战场上纵横驰骋想象自己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情形想象一种青春热血的激情飞扬的战斗生涯虽然这些都仅仅是文人的想象是在臆想中弥补平淡人生的缺憾但这些充满豪情的想象也成就了他了他心中不可磨灭的斗志在他看似平静的一生里一直有一种念在支撑所以他才能耐得住庸岁月,他帮王勃整理诗文遗稿,汇编成卷并亲作序言用实际行动申援唐初的诗文革新运动旗帜鲜明地与“上官体”流风进行斗争,主张“骨气”“刚健”的文风,廓清齐梁以来的绮媚华之风,为唐开拓了新的道路。他虽然一生未显达,做的都是小官,但他为,勤政爱民,恪尽职守,深得百姓拥戴。

所以这样说来,杨炯以一书生之力,在文坛上横扫千军,开创雄浑刚健的大唐气象任上,他吏治严明著称,为一方带来了安宁富庶,百姓世代立祠供奉。他在三十二岁时以千钧笔力写的满腔豪情其实一直横贯他的一生,让他在看似平凡的一生中得到了赫赫之功,为万世景仰

据《唐诗纪事》载,吏部侍郎李敬玄曾将杨炯推荐给点选大员裴行俭。裴行俭对杨炯的评价是“稍似沉静,应至令长”。裴行俭虽未将杨炯带入军中,但他对杨炯的评价是中肯且有预见性的。

 

共享阅读系列

在图书馆中读三国

高一(3)班 祖尼亚尔

上周,老师带我们班去学校图书馆自由阅读我看着满屋子的书籍,一时间不知道该从何看起。我走到书架边,看到一本厚书上写着三国演义四个大字便坐下来看起书来了。

东汉末年,汉灵帝昏庸无能,百姓受苦,民不聊生以张角为首的黄巾起义爆发,国家混乱,群雄四起,割地分据。最后又在朝廷爆发十常侍之乱,董卓进京,生灵涂炭。皇帝从此变成有名无实的傀儡。

董卓暴政,人人都想诛此贼,在文允的计谋下,离间董卓与吕布之间的关系,以吕布之手除掉了董卓。董卓死后,他的手下李傕、郭汜谋反攻占长安,长达多年的长安之乱开始。

到后期,李郭二人斗权斗,反目成仇,被曹操击败。天子虽从李郭二人手中逃脱,可是迎接他的却是更阴险的曹操。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河北袁绍开战,史称官渡之战,也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之一。曹操于用人,而袁绍总是疑人不用而且还听信小人郭图的胡话,把田丰、沮授等良臣陷害。在乌巢战役中,继续听信郭图之言,在粮草重地任用酒鬼淳于琼来镇守,而且不听谋士许攸之言,使得他投靠曹操,把情报都说给了曹操曹操直接出兵火烧乌巢。官渡之战基本上也奠定了胜负

曹操打败袁绍以后,统一了北方,实力逐渐增大。于是选择南下,而在南边的刘备和孙权也没闲着,一起组建了孙刘联盟,共退曹操。于是刘备方派诸葛亮去东吴商议破曹计划,便出现了诸葛亮草船借箭”“巧借东风的名场面也为后面的赤壁之战的胜利打下了基础。东吴方也没闲着,出现了周瑜巧用反间计,黄盖献苦肉计阚泽献诈降书的名场面,还有庞统先生献连环计果曹操大败三国鼎力的场面出现。

此后,蜀国实力大增,与曹操开始打仗,史称汉中之战。其间,张飞替身破张郃、黄忠射杀夏侯渊,而曹操没有听杨修的话,大败而归蜀汉打赢这场仗,实力大增。而关羽这边出现了问题,吕蒙白衣渡江偷袭关羽范疆张达杀害张飞这使得刘备大怒,去讨伐东吴结果被陆逊火烧连营,刘备在白帝城去世。

自刘备去世,司马懿上位孙亮上台后三国的局势大变张艾蜀,刘禅开城投降,蜀汉灭亡。权臣上位之后孙浩实行暴政民不聊生司马氏篡位,曹魏灭亡。司马氏派杜预、羊祜等人去灭吴而东吴早已支离破碎东吴灭亡

最后三国归晋以司马氏为主各个英雄都被铭记与历史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