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和《母育学校》
(2024-03-21 17:01:33)
标签:
教育 |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和《母育学校》
2024年3月19日
夸美纽斯(1592~1670)是17世纪捷克民主主义教育家,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者,被誉为“近代教育学之父”。他生活在欧洲宗教改革爆发后的社会动荡时期,经历了民族压迫、宗教迫害和三十年战争的磨难。他一生背井离乡,颠沛流离,但始终没有离开教育工作岗位,从未中断过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活动。夸美纽斯的著作很多,主要代表作有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这本书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也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此外,还有1633年出版的《母育学校》,它是西方教育学史上第一本学前教育学著作。与该书配套的还有一本儿童手绘图书《世界图解》,被称为历史上第一部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看图识字书。
一、《大教学论》
《大教学论》的内容远超出了一般教学的范畴,它实际是一本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全书33章,可分为六个部分。
(一)总论(1~14章),讨论人生的目的、教育的目的、任务、效能、重要性,普及教育的意义、旧教育的缺陷、教育改革的必要性、探讨教育、教学普遍规律以及教学理论的根本指导思想等内容。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人文主义世界观是夸美纽斯全部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石。
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夸米纽斯主张热爱生命,珍惜今生的幸福,充分利用现世的人生。他把教育青年看作是国家最伟大的贡献。既然教育的目的是为现实的人生服务的,那教育的任务就是教育青年知识、德行和虔信。人是理性动物,是一切造物的主宰,就必须认识自己,认识万物。人要主宰万物,使万物为己所用,就要让自己的行为来的高贵,就应管束自己的行为,平等待一切人。这些观点是夸美纽斯研究泛智学、提倡自然科学的思想基础。
教育的可能性、必要性和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夸美纽斯深信,人是能够获得关于万物的知识的,宇宙中的事物没有一件不能被一个具有感觉与理性的人所认识。人通过理性控制欲望与情爱,达到德行的和谐,这也为人接受教育提供了可能性,为新生的社会力量提供了思想武器。另一方面,教育又为人人所必须。既然是人,就不应当成为无理性的兽类,所以生而为人,就必须接受教育,不论是愚笨的还是聪明的,不论是富人还是平民,国王还是牧师,凡是人都应接受教育。教育应当尽早开始,少年时期吸收的东西往往能够持续一生,学校是人接受教育的最合适的地方。
普及教育的民主思想:他主张把一切知识教授给一切人。这种泛智教育思想是非常进步的思想,为创立独立的、系统的教育学奠定了基础。他还概述了学校的职能。在学校里,人人都应学到关于人的一切事项,学校还要发展每个人的心灵,让人的博学、德行、虔信得到协调一致的发展。夸美纽斯也批评了当时学校一些不合理的做法,论述改革教育的必要性和探索出贯穿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规律——秩序,提出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本指导原则——模仿自然。
(二)体育。夸美纽斯在第十五章中专门论述了延长生命、爱惜生命、保持身体健康的观点,而且将该章置于总论之后,智育和德育之前,可见寓含深意和他的远见。
(三)教学论(16~22章)是本书的精华部分,它讨论了教学的根本指导原则——自然适应性,即教育应当服从客观规律,遵循自然的“普遍的秩序”,要根据人的自然本性和年龄特征进行教育。
这部分还讨论了各种教学原则、规则和方法,比如学科的排列应适合学生的年龄由易到难,从具体到抽象,学科学习要符合系统性原则;要先会理解事物,再去记忆它们,先学的必须成为后学的基础等的循序渐进性和巩固性原则;尽一切可能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减轻学生的苦楚,以排除学习上的障碍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原则;尽可能通过感官进行教学的直观性原则;功课的安排适合学生的能量,教学应适合学生的年龄、心理力量和愿望的量力性和因材施教原则等等。
班级授课制是夸美纽斯对近代教育学发展做出的最为突出的贡献。现在觉得里面每一条都稀松平常,但在当时是极进步的教育变革,改变了只有贵族能读得起的私人家庭授课方式,让更多人包括女性都可以到公共学校去读书。而且统一学年、学日和教材,大大促进了教育的公平。
(四)德育(23~26章)。夸美纽斯将对道德的培养从宗教教育中分离了出来,成为独立的组成部分,而且将它的地位置于宗教教育之前,这是教育思想的一次大解放。
(五)学制系统及各级学校的课程设置。夸美纽斯是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一个最系统、最完整的学制的教育家,他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体制完备的科学。他把人从出生到成年分为四个时期,按照不同年龄段设立了相应的学校。
学前教育:婴儿期(1~6岁),在家庭中设立母育学校,规定教育内容和方法,主要培养婴幼儿包括身体、四肢在内的外感官能力。
初等教育:儿童期(6~12岁),在村落中设立国语学校,培养儿童的内感官、想象力和记忆力。将国语学校位于拉丁语学校之前,体现了夸美纽斯对本民族的重视,也反映了现代民族的逐渐形成和发展民族文化的要求。
中等教育:少年期(12~18岁),在城市中设立拉丁语学校,培养少年的理解力和判断力。遵循唯物主义感官论的原则,他认为,事物的存在不依靠思维和语言,但思维和语言离开事物就没有意义。
高等教育:青年期(18~24岁),在每个王国或每省设立大学,培养青年的协调性和意志力。夸美纽斯在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建立“学校之学校”或“教学法学院”的大胆设想,这是后世的师范学院的雏形。
总之,夸美纽斯在17世纪的这些奇想,300年后都已成了世界各国普遍的事实。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有着极广泛的先进意义和超前性。
二、《母育学校》
《母育学校》是历史上第一部幼儿教育专著,它详细阐述了幼儿教育的理念和实践方法,影响深远。该书共12章,包括八个方面。
(一)儿童的价值(第1章)。夸美纽斯指出,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和上帝赐予的宝物,对儿童应进行全面的关怀和教育。
(二)父母的义务(第2章):父母不单有生养孩子的义务,还应当给予儿童教育,关心儿童身心成长,使他们在信仰与虔诚、德行的端正及语言和艺术的知识等方面获得进步。
(三)早期教育的性质和价值(第3、4章)。夸美纽斯认为,德行、知识和虔信,儿童不可能自发地获得,需要父母付出教育和劳动,为儿童奠定这方面的基础。而任何人在幼年时期播下的种子,将终生享受它的果实,幼年打下的基础很重要。
(四)体育保健(第5章)。夸美纽斯对幼儿饮食、卫生保健、生活制度和活动方式提出了一系列的具体要求,注重胎儿养护,强调母亲亲自抚养和在幼儿养育中注意养成遵守一定规律的习惯等要求。
(五)智育(第6~8章)。夸美纽斯编定了儿童在头六年应掌握的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社会、音乐、语言、绘画、写字等,门类齐全。他对婴幼儿的教学方法和合适的教育时机也进行了讨论,认为教育幼儿宜早,可通过对话,随机进行,尽量利用寓言、动物故事等提升幼儿的道德发展,考虑个别差异,提倡循序渐进。
(六)活动与游戏是夸美纽斯所认可的教育幼儿的不可缺少的方式。他说,儿童天性好动,血气旺盛,应该让他们像蚂蚁一样不停地忙碌,让他们通过玩,通过游戏增进身体健康,活泼精神,使肢体敏捷,还可以培养专注精神和发展语言能力。儿童活动时喜欢模仿,成人可积极引导,不应干预。
(七)德育(第9章)。夸美纽斯认为,在幼儿生活的头几年是形成良好德育的最佳时期,可采用示范、教导和告诫、惩罚等方式,培养其节制、俭朴、尊敬长辈、诚实、服从、正直、勤勉、谦虚、沉静等良好的品德和礼仪。
(八)幼小衔接(第11、12章)。夸美纽斯认为,儿童在六岁前不宜入小学,因为他们的大脑还未发育完全,生活上还需要更多的监护和照顾,但六岁以后则可入学接受教育。父母应为子女入学做好准备工作,应以快乐的心情尽力鼓舞儿童,让他们对入学有很美好的期待;应努力激发儿童对未来教师的信心和爱戴,让他们更顺利地适应学校生活。
《母育学校》一书在儿童教育方面的许多观点在当时是具有历史开创性和预见性的,对幼儿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对后来的幼儿教育家福禄培尔、蒙台梭利及杜威都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