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标施教,教什么
(2023-11-09 23:12:37)
					
											标签:
																				
                            教育旅游文化 | 
					
依标施教,教什么
2023年10月25日 
今天听我徒弟的课,她是第一年教高中,一堂常态课听下来,发觉一个问题,就是她对高中语文学习的重点知识比较模糊,不知道哪些该讲,哪些不需要做重点讲解。比如说诗歌断句和押韵韵脚都是可以讲的,但没必要像大学中文课程那样讲,不必那么专业。以前听课也碰到过这种现象,就是将过于艰深的语文专业知识拿到中学课堂来讲,人为制造了语文学习的难度,以为那样做很高端、大气、上档次。尤其是大型公开课,有时会出现强行拔高的痕迹。其实,如果仔细分析现在的情境化教学和任务群学习,会发现新课标背景下的教学更注重学生的学,更注重在真实情境下的应用和创新。
新课标颁布和实施已有一段时间了,它是老师们设计课程和实施教学的依托。那么依标施教,到底教什么呢?
一、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在必修阶段,也就是高一阶段,应完成一部长篇小说《红楼梦》和一部学术著作《乡土中国》的阅读,关键是引导学生建构整本书的阅读经验与方法。课时可以安排在两个学期,但应相对集中,让学生可以集中时间和精力沉浸式阅读一本书。阅读时要做笔记,记下自己的思考、探索和研究心得。适时提供机会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老师可以提出专题学习目标,组织和平等参与到学生的交流、讨论中去,将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成功经验累积起来,发现、保护和支持学生阅读中的独到见解,可以让学生用书面形式呈现出来,最后汇集成册,形成阅读成果,以供在校内外展示和分享。
二、当代文化参与。这个学习任务是很讲究语言学习的现实应用性的。可以是专门单元教学,比如“家乡文化生活”单元,让学生着手家乡文化生活的实地调查工作,可以是访问调查对象,或调查家乡的某种特定文化来源、发展,可以是小组合作,也可以是独立个体采访,最后都要形成文字性调查材料,展示调查成果,并配以图像说明。比如我现在在新疆察布查尔县高级中学搞的“家乡文化生活系列”,就是着意让学生了解家乡,宣传家乡文化,参与到当地的文化生活中去。
这个任务群学习也不一定全是大单元形式,也可以穿插在其他单元的学习任务中。比如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是“青春的价值”单元,可以让学生调查了解自己所在区域的一些英雄、劳模、社会杰出人士,他们的青春风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也可以开一个班会,让同学们谈一谈他们的偶像的青春风范,同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从中认识到青春的价值是什么,有什么理想,有什么目标。第二单元劳动单元,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劳动中获得感悟,也可以让学生了解、调查、采访身边的普通劳动者,学写人物通讯,报道真人真事。总之,许多单元都可以设计参与性、体验性、探究性的语文学习活动。
也可以让学生自主创建各类社团,比如读书社、写作社、辩论社、演讲社、朗诵社、课本剧团等等,在丰富的社会活动中增进学生的文化参与能力。
三、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借助媒体手段查询资料,拓宽视野。网络视频教学也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有益补充。翻转课堂、多种媒体的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多媒体有效获取信息的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设计能力。当然,在进行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时,教师应起到引导和示范作用,勿使学生沉溺其中,过度依赖媒介,失去独立判断。
四、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前面整本书阅读、当代文化参与和跨媒介阅读交流属于新课标中比较新的内容,而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则是不管新老课标都应有的一部分。语文教学当然离不开语言的学习,那语言学习包括哪些内容呢?
(1)积累和运用汉字、汉语,体会汉字之美。(2)强调词汇的语境义,了解口语和书面语的表达差别,这在高考语文考核中都有相应题型。(3)文言文学习这一块,语境义、古今意义、词类活用、句式等文言现象的掌握,这在高考文言文题型考察中也会有相关句子翻译点会涉及。(4)语病,分析句子结构,领悟语法规律。(5)写作中遣词造句、逻辑、修辞等语用能力的提高,增强个性化的表达。
语言的学习贯穿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而且新课标的语言学习更注重语言的环境,注重语言使用的灵活性、创新和创造性,注重学生综合、实用能力的培养。
五、文学阅读与写作。这个也是传统学习内容,比如说体会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内涵、语言,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再比如了解文学作品中艺术表现方式,从多个角度欣赏作品,学习写作文学类的作品,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等等。这个学习散落在各大专题单元中,只不过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更注重学生对作品的个性化理解和发现,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兴趣,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相应的主题活动中去。
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这部分也是贯穿于古今中外作品中的,除了把握作者的观点、论证的方法和逻辑外,还着重强调发展实证、推理、批判、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本质,提高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理性思维水平。这部分的学习并不局限于教材的学习,还要求同学们阅读近期重要的实时事评论、国内外大事和社会热点问题。在阅读时,分析质疑,进行多元解读。与此相关的写作和表达能力也是教学过程中应着重考虑的地方,比如学写议论文,组织和开展辩论和演讲等活动。
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和高考也是紧密相关的,比如说论述类文本阅读与高考写作大部分是考察的这部分内容和能力的掌握情况。近几年高考作文的命题条件中也增加了关于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考量。
七、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主要是新闻、知识性读物和社会应用类文体等内容。这部分内容学习有的在专题单元中,比如说劳动单元的人物通讯,比如说说明文、社科类的文章,高考也有对实用类文本的考察。而其他如会谈、讨论、纪要、活动策划书、演讲、访谈稿、致辞等应用性交流与表达,则会在具体活动中学习、应用和展示。
以上这些都是新课标中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着重关注和落实到位的内容,也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重点考虑的部分。只有清楚语文新课标的课程内容,才能明确教学设计的方向,课堂教学也才能做到任务明确、重点突出,将必要知识点落到实处,增强课堂的实效性。
 
【家乡文化生活系列】
最美箭乡
高一(3)班 马英俊
“我们眼前的这座浮雕,就是锡伯族的图腾——鲜卑瑞兽,它的形象来自于锡伯族一个古老的民间传说……”10月2日,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孙扎齐牛录乡锡伯古城内,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跟随讲解员的脚步,参观锡伯族西迁历史展览馆,了解锡伯西迁戍边的历史。
这座古城建于2002年,占地两千余亩,总投资9.8亿元,是国家4A级景区。这个拥有清代伊犁河流域九大著名寺院之一的“靖远寺”遗址的乡村,为体现锡伯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从锡伯民俗风情园到博物馆,从纯文化到文化与旅游携手推进经济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个村承载着锡伯族自治县锡伯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承载着现代文化与民生的融洽前行的任务。
在展览馆里,人们从一件件文物和照片中回溯锡伯西迁的脉络。在茶楼里,游客一边吃着点心,一边欣赏锡伯族歌舞表演。在弓箭文化体验区,游客们正瞄准靶心,张弓搭箭,一展身手……今年前七个月,这里共接待游客约15万人次。
锡伯古城围绕“中国箭乡,塞外泉城”的品牌,重点打造锡伯古城景区的“一心六区”,即旅游集散中心、锡伯文化展示区,靖远寺佛教文化区、关圣文化区、靖远路特色街区、弓箭文化体验区、民俗休闲度假区。
目前,古城正在深入挖掘文化资源,从软件和硬件方面全面改造,加大产业融合力度,提升旅游服务能力,把这里打造成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知名景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