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一物以摄之(三)——谈思维逻辑的训练和运用
(2023-11-09 23:07:06)
标签:
教育旅游文化 |
得一物以摄之(三)
——谈思维逻辑的训练和运用
2023年10月24日
回顾上一章内容,我们的“意”从哪里来?我们的“意”除了自己的经历之外,还从文本,从文章的阅读中来。阅读应该是将自己投注到文章中去的阅读,去研读。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专题性阅读或主题式阅读。
苏轼谈“写作之要”时,还提到一层意思:不得“意”不可以用事。那些事必需要有一个东西去摄取,去把它们串联起来,成为一个整体。如果没有这个“意”,也就谈不上对经、子、史中事的运用了。比如鲁迅的《拿来主义》这篇文章,它有一个主题“拿来主义”——对文化持批判继承和借鉴的主张——使文章串联起来,才不至使“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孱头”“昏蛋”“废物”“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姨太太”等内容显得杂乱。非但不显凌乱,还能按照这个主题分析出作者的思维逻辑:先树立靶子,夹枪带棒反驳了“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引出“拿来主义”;在分析怎么“拿”的时候,又顺手批驳了一下对待文化持“逃避主义”“虚无主义”和“投降主义”的态度;之后,用形象比喻,正面论述对于文化我们应“占有”“挑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才可以成为“新人”“新文艺”,最后指出没有批判性继承和借鉴,就没有创新。主题有了,思维逻辑捋出来了,鲁迅的文章也没什么可怕的。相反,非但不可怕,你还能爱上他的文字,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被他的睿智惊到,被他的博学迷倒,为他的语言沉迷,为他的思想折服。
不得“意”则不可以用事,那么,“意”还是什么呢?“意”还可能是一个主题。写文章时,大家都会想一下今天要写什么。要写的、要表达的就是文章的主题。可能还会想写的具体内容,怎么样去架构文章,这又跟思维逻辑有关。怎么训练学生的思维逻辑呢?可能很多人都想有这方面的专门教学策略或者学生也很想得到专门训练。实际上思维逻辑散落在我们日常教学里面,我们最重要的抓手其实就是我们的课堂,就是我们每天对教材中学习任务群的设计和课堂活动的组织。
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是师生实施课程标准的重要凭借,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而“意”恰恰来自于以教材为依托的课堂学习活动,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思维也来自于这里。思维从大体框架上可以分为三个,一个是形象思维,比如说写小说、记叙类的、散文类的文章会用到;一个是抽象思维,可能会是议论类的文章里面用到;还有创造思维,人们常常把它与发明、设计、写作、绘画、谱曲等联系起来,包括发散、集中思维等。这些只是给思维贴的标签,创造性思维里面有各个门类,分得特别细,约有近二十种。但反观之,不能被这些东西所累。有的作家并不明白什么叫思维逻辑,也不知它有那么多分类,但是他就是会用。鲁迅在写作时并不知道今天要用哪个思维逻辑,但是他会。我们给思维逻辑贴上各种标签,比如今天上课专门训练一下某个思维。其实只是贴个标签而已,最重要的是学生写文章时可以灵活运用,得心应手就行,他不一定要知道用的是什么思维,其实有的时候真的也说不清。
我也看了一些相关资料,对于思维逻辑有的说法是交叉的,边界并不明晰和清楚。所以,在运用教材时关注文本,思维就在教材中。梳理文本的过程也是一个思维的训练过程,比如思维导图就是一种非常好的训练思维的方式。另外,有些东西不是简单的思维导图能呈现的,比如刚才讲到的鲁迅的《拿来主义》,他可能有一大框架,但是每一个里面又有一些很小的东西,这不是思维导图完全能解析出来的,所以让学生去分析,去领会,去运用,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比如《红楼梦》有一章叫“香菱学诗”,古人教书是这么教的,我们现在可能会觉得太无为而治了。一天,香菱特别想学诗,林黛玉也愿意教她。一个主动要学,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既然香菱特别想学,黛玉也当然乐意教,但她不是手把手教香菱这个思维、那个思维、这个人什么风格、那个人什么风格。她是怎么做的呢?她给香菱开列了一些书单,然后就让香菱自己回去参悟。我们禅学中参悟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思维的形成过程。有时候一下子灵感来了,有思路了,其实这也是思维的顿悟的过程。
我们理解文本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思维过程。所以,我们老师上课可以尽量少说一点,让学生多阐述他们的理解和认识,有时候学生会有一些非常独到的想法。如果说我们老师的课堂设计是预约,那么学生课上的一个个精彩点实际上就是生成。而这些精彩点常常是在教师课堂设计之下的生成过程中产生的,学生生成出来的东西往往比老师的设计更宝贵,因为这不正是教师预设想要达到的效果吗。所以我们课堂上应该给学生多交流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呈现他们的思维过程。思维逻辑的训练应该体现在日常的对教材文本的任务学习和项目活动上,体现在学生课堂上的精彩生成上。
得“意”以摄“天下之事 ”,不得“意”则事散而不可徒得。这个“意”是主题,是思维逻辑,是写文章很重要的一部分。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意”起到统摄作用,没有“意”的统摄,其他都是乌合之众。像《拿来主义》里面提到的那些人和事,鲁迅只是轻描淡写地提了一下,并未交待来龙去脉,如果没有他的主题串联或者我们没有深刻地阅读和理解他的思想、他的思维逻辑,那么多的人、事、物、比喻就是一片混乱的东西。
我们读文章的时候是一种归纳性思维。我们一边看文章,一边分析,最后弄明白文章写的是什么,它的框架结构、行文顺序,或总结得出其蕴含的观点和思想,这是我们的思维在做归纳总结。我们看书的时候其实是很快慰的,有些学生天生具备超强理解能力和驾驭文字的能力,他书看得多,文章天生写得好,不用老师教,头脑里自带文章处理器的那种。其实,他读书的过程就是一种归纳总结的过程。
我们写文章的时候,实际上是特别功利的。比如写的时候,会脑子里想一下要写什么,运用哪些素材,这其实是一种发散性思维过程,也叫“头脑风暴”。我们构思一篇文章时,搜罗素材,产生灵感,这是我们的思维在做分析演绎。直到从庞杂的线索中整理出有用的信息,确定切入角度,才又进入到归纳总结阶段。就是写作前,头脑中要有好多东西涌现出来,这叫分析演绎。然后真正要落笔写的时候,考虑这些素材我们要怎么去处理,就又回到归纳思维。
所以思维不是单一的,不是说今天我们要学个啥思维,明天要学个啥思维,其实它们是交融在一起的,是个融合的过程。主题先行,动笔前我们心里已经想清楚要写什么,思路清晰,也知道用严密的逻辑来调配各种材料。像挤牙膏似地写作文,一定不会写出好文章。
【家乡文化生活系列】
我的家乡——坎乡
高一(3)班 哈吾夏克
每个人都有一个出生地,而那个出生的地就叫家乡。我的出生地在小乡村,小乡村是我的家乡。虽然它不像南京和上海那样是个高楼大厦林立的大都市,但对我来说却是有很多很多特色的地方。
我家乡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一个乡叫坎乡,而我家在坎乡的一个小村叫三大队。它与东部的巩留县为界,东南与特克斯县接壤,南隔乌孙山与昭苏县接壤,西连阔洪奇乡,北与伊宁县隔河相望,总面积差不多549平方千米。
在新疆有名的就是水稻,并且大部分水稻就来自我的家乡。因为环境光热充足,无霜期长,利用天山雪水浇灌,出产的大米颗粒饱满,晶莹透亮,做成米饭时油光发亮,松散清爽,入口绵润筋道,爽口馨香。所熬之粥浮油如乳,汤如琼浆。在2011年11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察布查尔县大米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但不只是种稻米那么简单,在水稻田中还养殖螃蟹。有一年,我爸爸下班路上捡几只螃蟹,当时我爸给我妈的时候,我和妈妈都被螃蟹的模样吓了一跳,可能是第一次见的原因,我妈妈吓得不敢处理螃蟹。实不相瞒,蒸熟后的螃蟹呈现出很漂亮的金黄色,吃起来肉质鲜美,口感细腻,入口即化,让人回味无穷。直到现在,这个味道我还记得。
我在上小学时,坎乡的稻田举行过一次丰收展示活动。即使过了很多年,我还是记得当年的情形。当时,农民伯伯们在稻田上刻了袁隆平爷爷的图像。看着袁隆平爷爷的笑容和秋天的景色,一切都那么的美好。
给我童年添加上一份快乐的,还有我家门前的小树林。我记得,那里的树粗得很,差不多两个我这么粗。每次放学回来时,父母还没下班,我就会跑到小树林,一边玩一边等他们回家。小树林有许多小朋友在那里玩耍,也有许多大人在那里野餐。我可以说,小树林保护着许多像我一样小朋友的记忆。我每次玩累了,但父母还没回家,我就会枕着书包睡。但早上起来时,我却在家里温暖的被窝里起来。小时候想自己是不是有魔法,长大后才知道是父母抱进屋里的。
这就是我的美丽的家乡,那里有清澈的水,援助我长大,有晴空万里的早晨,有睡意浓浓的中午,有美得令人心醉的傍晚,而这些东西,使得我们美丽的家乡的人,每天都可以开开心心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