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仁厚无能的司马睿与刚毅果敢的司马绍

(2023-04-05 22:12:37)
标签:

文化

仁厚无能的司马睿刚毅敢的司马绍

——《世说新语人物故事十一

邓敏

人们常说,有其父必有其子。

但东晋元帝司马睿与其子明帝司马绍这一对父子却性格迥异一个恭俭仁恕,缺乏刚毅一个雄才大略,有勇有谋

晋元帝司马睿本是琅琊王司马之子,琅琊王位王之乱时,被任命为平东将军,留守下邳。后在王导、王敦的辅佐下,立足江左,在建邺(今江苏南京建立东晋王朝。司马睿的帝位是二王扶立的加上其性格仁厚软弱,所以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二王的挟制,内忧外患夹攻,在皇帝如坐针毡,惶惶不可终日

南渡那会儿,他对骠骑将军顾荣哀叹这里江东士族势力自己常有寄人篱下之感司马睿对此毫无办法,只好借酒浇愁,丞相王导常劝他重身体,以兴复中原大业为重他也处处听从王导的劝谏本想立宠妃郑夫人所生之子司马为皇太子都想好了调虎离山之计欲促成此事,最终还是被王导看穿,听从了王导的意见,立司马为太子。起初,司马睿信任重用王导,在王导的帮助下,获得南北两方士的拥护,稳定了东晋政权。司马睿对王导十分感激,甚至在正月初一朝会上,都想拉着王导一同坐宝座王导坚决推辞司马睿一再恳请王导说假如让太阳和万物一起在天上放光辉,民该瞻仰什么呢?王导还时常劝司马睿克己勤俭,善待天下。那时候,司马睿与王导正处于君臣相敬相爱的蜜月期曰:王与马共天下

司马睿的确是一位仁恕宽厚的皇帝,只是这宽仁随性好像有点没边界了。有一次后宫诞下皇子群臣。光禄勋殷羡上前拜谢说皇子诞生,普天同庆功勋受到重赏。这本是殷羡表达对皇帝谢意的客套话没想到司马睿却开起玩笑来,这样的事怎么能让你有功勋出力呢?一个堂堂皇帝,却在大庭广众之下开如此玩笑,也太随便了吧,好像有失体。据说司马睿是其母夏侯氏与府上一个叫牛的小所生,民间有牛继马后的传言,不知司马睿知不知情。

但司马睿的好脾气,并为他赢得安稳的江山。在他的纵容下,二王与其度过东晋初创时的蜜月期后,很快就反目。软弱无能司马睿在权力争中一败涂地,没过多久便忧愤而亡了

但儿子晋明帝司马性格截然不同,司马刚毅果敢,有主见,随机应变,有勇有谋,许是继承了其母族鲜卑人的坚韧勇猛的特性吧。世说新语假谲中讲了一司马孤身微服侦察刺探敌情的故事。大将军王敦叛逆后驻军在姑孰。英明勇武的晋明帝司马绍穿着军服,准备亲自到敌方侦探离王敦军营十多里地有个客店,一位老妇人坐在店里卖食物。司马过去休息,并对老妇人说王敦图谋反叛,残害忠良我是朝廷来侦查的,如果我遇到危险,希望老人家把我藏起来。说完把金马鞭送给了对方。之后,他绕王敦军营一周,出来时被敌人发觉了王敦听手下人描述知道是司马绍,因为司马绍继承了其母亲的外族血统,长得金发碧眼,所以王敦称他为黄胡子的鲜卑奴”。于是王敦命令骑兵去追。骑兵追了很久,见到一老妇人,问有没有见到一个黄胡须的人骑马过去。老妇人说已过去很久了,不可能追上了。于是骑兵们灰心丧气地返回了。就这样,司马躲过了一劫

这故事印证了司马的鲜卑族血统同时也说明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谋略、有雄才的勤勉皇帝。其实,他儿时与父亲的许多互动,也能看出其聪明敢为、有魄力的一面。

司马还是几岁幼童时,一次坐在父亲司马睿膝上有人从长安来,父亲询问来人京城朝廷的消息听完潸然泪下司马就问父亲为什么哭泣父亲告知目前的政治形势和自己东迁建的打算并随口问了一句你认为我距离太阳远还是距离长安远?司马为了宽慰父亲便回答道太阳远因为只听说有人从长安来,却不闻有人从太阳上来。司马睿听了很开心,第二大宴群臣时,将儿子的昨天的话讲给在场的群臣听,又当问了一遍。而这一次,司马绍却回答太阳距离我们近。司马睿大吃一惊,说你怎么跟昨天说的不一样?司马昭从容回答道:因为我们抬头便可见到太阳,却看不见长安啊司马睿和臣听完,愈发觉得这孩子神奇。司马天生悟,随机应变,由此可见

司马不光聪明,还果敢有魄力。他想挖池塘修亭台,但父亲不允许他也不懊恼,悄悄地日蓄养的武士们一合计,趁一天夜半让武士们不声不响地挖好了池塘这就是太子西池。

智勇双全,豪爽敢为,但有父亲善反省的一面。司空贺循的父亲贺邵是东吴暴君孙用烧红的截掉头颅而死死相很惨。当司马睿问及此事时,贺循悲痛不已为此司马睿羞愧三日不出宫门,反省到不应将玩笑建立在臣子的痛苦之上。儿子司马绍也一样具有羞耻心和仁爱心,当他从王导那里得知自己的先人是通过杀戮名门大族残酷镇压己势力创立基业,明白了晋朝的开创之路充满累累鲜血,他掩面倒在床上真如此,我大晋朝的福祚怎能长久

他对历史对过往知羞耻有反省,而不是极力掩饰前辈的斑斑劣迹所以亲善身边的人,常常与臣子一道品鉴人物畅谈历史,对于臣下白也不放在心上。左仆射周顗是个直性子,有一次司马拿他太尉郗鉴以前周顗还客气郗鉴比我更有修为这样的话,但这一次周顗不耐烦了,直接了一句陛下,您不必老拿我和郗鉴强比。听到这话,司马也没有因为面子上过不去,事后对周顗怎样

倒是有一回,司马喝醉了,洋洋自得地问群臣,他和尧舜比谁更伟大的周顗直接厉声呵斥今陛下虽同为人,但与圣明帝、相比,还差得远呢!司马很来火,回宫后就要拘捕并杀周顗但几天过后,他冷静下来又下令释放了周顗说明他是一位明智隐忍宅心仁厚的皇帝

最火大的一次是王敦叛军都到朱雀桥下,司马令侍中断桥已经火烧眉毛了,平常一直鼎力支持他的温峤这次却死活都不听他的命令。司马当场火了,怒瞪,周围人也吓得不敢出声。此时,温峤驴脾气上来,非但不谢罪,还司马杠上了。后来还是王导出面圆场,缓和气氛,君臣才心平气和坐到一起去商量正事

不过应当说司马文韬武略机智果断,期间能平衡各方面的势力,平定王敦之乱推动南方社会安定发展他是整个晋朝历史上难得的明君可惜寿不永在位两年就过世了病逝时才二十七岁如果他活久一点也许历史上会多出一个盛世可惜没有如果他虽生命短暂对安定东晋大局却有着深的影响。所以朝名相房玄龄在晋书中评价他拨乱反正,强本弱虽享国日浅,而规模宏远矣

 

附:

《世说新语》“言语29”

元帝始过江,谓顾骠骑曰:“寄人国土,心常怀惭。”荣跪对曰:“臣闻王者以天下为家,是以耿、亳无定处,九鼎迁洛邑。愿陛下勿以迁都为念。”

【译文】

晋元帝司马睿刚到江南时,对骠骑将军顾荣说道:“我寄住在他人国土上,心中常常感到惭愧。”顾荣跪下回答:“我听说,帝王把全天下都当作自己家,因此商朝的君主有时把国都定在耿邑,有时把国都定在亳邑,并不固定下来;周武王在镐京定都,却把九鼎迁到了洛邑。希望陛下您不要总是记挂着迁都这件事了。”

《世说新语》“方正23”

元皇帝既登阼,以郑后之宠,欲舍明帝而立简文。时议者咸谓舍长立少,既于理非伦,且明帝以聪亮英断,益宜为储副。周、王诸公并苦争恳切,唯刁玄亮独欲奉少主以阿帝旨。元帝便欲施行,虑诸公不奉诏,于是先唤周侯、丞相入,然后欲出诏付刁。周、王既入,始至阶头,帝逆遣传诏遏使就东厢。周侯未悟,即却略下阶。丞相披拨传诏,径至御床前,曰:“不审陛下何以见臣?”帝默然无言,乃探怀中黄纸诏裂掷之。由此皇储始定。周侯方慨然愧叹曰:“我常自言胜茂弘,今始知不如也!”

【译文】

晋元帝登基以后,非常宠幸郑妃,一度想废了太子司马绍而改立郑妃的儿子司马昱为太子。朝廷中的官员都认为废长立幼不合传统伦理,再说太子司马绍聪慧俊才,英武果断,更适合做储君。周和王导等诸公都为此苦苦争取,言辞恳切,唯独小人刁协想要奉迎少主来迎合晋元帝的心意。晋元帝想要实施太子的废立,担心周、王等人不会同意,就先召唤周和王导入宫觐见,然后把诏书交给刁协,趁着两人不在的时候去公布。周和王导入宫之后,刚走到台阶上,晋元帝已经事先安排了传诏的使者拦着他们不让他们上去,使者让两人去东厢房休息。周还没明白过来怎么一回事,就退了下去。王导立即推开使者,径直上前到了晋元帝的床前,问:“不知到底为何召见我们?”晋元帝默不作声,只好从怀中掏出黄纸诏书一把撕裂,扔掉。自此之后,太子的地位才算稳固下来。周不由感慨惭愧道:“我总说自己胜过王导,如今才知道我不如他呀!”

《世说新语》“方正30”

明帝在西堂,会诸公饮酒,未大醉,帝问:“今名臣共集,何如尧、舜时?”周伯仁为仆射,因厉声曰:“今虽同人主,复那得等于圣治!”帝大怒,还内,作手诏满一黄纸,遂付廷尉令收,因欲杀之。后数日,诏出周。群臣往省之,周曰:“近知当不死,罪不足至此。”

【译文】

晋明帝司马绍在西堂召集众大臣举行宴会,还没有喝得大醉的时候,明帝问道:“今天名臣共聚,你们说此情此景和尧、舜之时相比,如何呀?”当时周担任尚书仆射,抬高了嗓门大声说:“虽然都是做君主的,哪里能有资格跟那种圣贤的统治相比?”明帝勃然大怒,回宫之后,还亲手写了满满一张黄纸诏书,交给廷尉收好,让他们去逮捕周,心想着干脆杀了他得了。没过几天,晋明帝却又下诏释放了周。群臣去看望周,周却说:“一开始我就知道我不会死,罪不至此嘛。”

《世说新语》“方正32”

王敦既下,住船石头,欲有废明帝意。宾客盈坐,敦知帝聪明,欲以不孝废之。每言帝不孝之状,而皆云:“温太真所说。温尝为东宫率,后为吾司马,甚悉之。”须臾,温来,敦便奋其威容,问温曰:“皇太子作人何似?”温曰:“小人无以测君子。”敦声色并厉,欲以威力使从己,乃重问温:“太子何以称佳?”温曰:“钩深致远,盖非浅识所测;然以礼侍亲,可称为孝。”

【译文】

王敦已经带兵逼近建康城,暂时把船停在石头城,打算废掉晋明帝。有一次宾客满座,王敦知道明帝素来聪明,打算用不孝的罪名废掉他。言谈之中每每提及明帝不孝的事,而且还说:“这些都是温峤说的。温峤曾经做过东宫卫率,后来又做了我的司马,所以他非常清楚。”片刻之后,温峤到了,王敦于是摆出威严的神情,问温峤:“你觉得皇太子人品如何啊?”温峤回:“小人哪能洞悉君子的人品?”王敦声色俱厉,想用自己的威严权力使温峤顺从自己的意思,于是重新问了一遍温峤:“太子有什么可以称赞的德行啊?”温峤回答:“太子深邃远大,远远不是我这样的人可以观测得出来的;不过他向来按照礼节侍奉双亲,可以说相当孝顺了。”

《世说新语》“方正45”

后来年少多有道深公者,深公谓曰:“黄吻年少,勿为评论宿士。昔尝与元、明二帝,王、庾二公周旋。”

【译文】

后来的年轻人多有议论竺法深的,竺法深就告诫他们说:“你们这些不知深浅的无知小儿,不要随意评价前辈名士。我可是曾经和晋元帝、晋明帝、王导丞相和庾亮丞相这样的人物谈笑风生的!”

《世说新语》“识鉴13”

王大将军始下,杨朗苦谏,不从,遂为王致力。乘中鸣云露车径前,曰:“听下官鼓音,一进而捷。”王先把其手曰:“事克,当相用为荆州。”既而忘之,以为南郡。王败后,明帝收朗,欲杀之;帝寻崩,得免。后兼三公,署数十人为官属。此诸人当时并无名,后皆被知遇。于时称其知人。

【译文】

王敦最初准备进军京城的时候,杨朗苦苦劝谏,王敦不听,于是杨朗为王敦出力作战。进攻时,杨朗坐着中鸣云露车一路到王敦面前,说:“听下官的鼓音行事,我们一次就能攻克下来。”王敦握着杨朗的手说:“等大事成了之后,我会让你执掌荆州。”后来王敦自己把承诺忘了,派杨朗当了南郡太守。等到王敦败亡之后,晋明帝下令逮捕了杨朗,本想诛杀他,谁知不久之后晋明帝死了,杨朗得以幸免。后来杨朗官途坦荡,兼任三公尚书,安排了几十人做属官。他安排的人本是无名之辈,不过后来确实报答了知遇之恩,没有让人失望。于是人们都称赞杨朗有识人之才。

《世说新语》“品藻14”

明帝问周伯仁:“卿自谓何如郗鉴?”周曰:“鉴方臣,如有功夫。”复问郗,郗曰:“周比臣,有国士门风。”

【译文】

晋明帝司马绍问周顗:“你自己认为你和郗鉴相比,如何?”周顗说:“郗鉴和臣相比,似乎更有修养。”明帝又问郗鉴,郗鉴说:“周顗和臣相比,他更有国士的家风。”

《世说新语》“品藻17”

明帝问谢鲲:“君自谓何如庾亮?”答曰:“端委庙堂,使百僚准则,臣不如亮;一丘一壑,自谓过之。”

【译文】

晋明帝问谢鲲:“你自认为和庾亮相比,如何?”谢鲲回答:“端正朝廷庙堂礼制,为百官做出表率准则,我不如庾亮;但在山水之间的乐趣,我觉得超过他。”

《世说新语》“品藻19”

帝问周侯:“论者以卿比郗鉴,云何?”周曰:“陛下不须牵比。”

【译文】

晋明帝问武城侯周顗:“人们总是拿你和郗鉴并列,你觉得呢?”周说:“陛下不必非要让我去跟人比较。”

《世说新语》“品藻22”

明帝问周伯仁:“卿自谓何如庾元规?”对曰:“萧条方外,亮不如臣;从容廊庙,臣不如亮。”

【译文】

晋明帝问周:“你自认和庾亮相比,如何?”周回答:“寄情于世俗之外,庾亮比不上臣;但是从容于庙堂之上,臣不如庾亮。”

《世说新语》“规箴11”

元帝过江犹好酒,王茂弘与帝有旧,常流涕谏,帝许之,命酌酒一酣,从是遂断。

【译文】

晋元帝司马睿过江之后还是喜好喝酒,王导和元帝有故交,常流着泪劝谏他不要喝酒,元帝答应了,就让人倒酒喝了一个畅快,从此戒断,再也不喝酒了。

《世说新语》“捷悟5”

王敦引军垂至大桁,明帝自出中堂。温峤为丹阳尹,帝令断大桁,故未断,帝大怒瞋目,左右莫不悚惧。召诸公来,峤至,不谢,但求酒炙。王导须臾至,徒跣下地,谢曰:“天威在颜,遂使温峤不容得谢。”峤于是下谢,帝乃释然。诸公共叹王机悟名言。

【译文】

王敦率领军队逼近了朱雀桥,晋明帝司马绍亲自来到中堂驻军的地方。当时温峤担任丹阳尹,明帝命令他拆掉朱雀桥,可是并没有成功拆掉。于是明帝瞪大了眼睛非常生气,左右随从都感到非常害怕。明帝召集了诸位大臣,温峤到了之后,没有向皇帝谢罪,只是求明帝赐给他酒肉一心求死。王导随后到了,光着脚跪倒在地,替温峤向皇帝谢罪:“圣上天威震怒,让温峤没有谢罪的余地了。”温峤听了这话就势下跪谢罪,明帝也就平复了心情。众位大臣都非常赞叹王导这种急中生智的名言。

《世说新语》“夙惠3”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译文】

晋明帝只有几岁大的时候,有一次坐在父亲晋元帝司马睿的膝盖上。有人从长安过来,晋元帝问起了洛阳的状况,不由感到难过流泪。明帝就问父亲,为什么要哭。父亲告诉他关于晋室东渡的往事,随后问明帝:“你觉得长安和太阳哪个更远啊?”明帝回答:“太阳远。因为从来没有听说谁从太阳那儿过来,很明显是太阳更远。”元帝对这个回答感到非常惊讶。第二天,元帝召集群臣开宴会,就说了明帝这个巧妙的回答,而且又问了一次,没想到这次明帝却回答:“太阳要近一些。”元帝大惊失色,说:“你怎么跟昨天回答的不一样啊?”明帝回答:“我抬头就可以看到太阳,却看不到长安。”

《世说新语》“豪爽5”

晋明帝欲起池台,元帝不许。帝时为太子,好养武士。一夕中作池,比晓便成。今太子西池是也。

【译文】

晋明帝司马绍想建造亭台池塘,他父亲元帝司马睿不答应。当时明帝还是太子,喜欢养武士。有一晚手下这帮武士大半夜去挖池塘,不到天亮就挖出一个。这就是现在的太子西池。

《世说新语》“栖逸7”

孔车骑少有嘉遁意,年四十余,始应安东命。未仕宦时,常独寝,歌吹,自箴诲,自称孔郎,游散名山。百姓谓有道术,为生立庙。今犹有孔郎庙。

【译文】

孔愉年轻时就有隐居的意愿,直到四十多岁才接受安东将军司马睿的任命做官。没做官之前,一直独自住在山里,唱歌吹奏乐器,自慎言行,自称孔郎,游遍了名山大川。百姓说他有道术,他活着时就给他建了个庙。现在还有孔郎庙。

《世说新语》“术解6”

晋明帝解占冢宅。闻郭璞为人葬,帝微服往看,因问主人:“何以葬龙角?此法当灭族!”主人曰:“郭云此葬龙耳,不出三年,当致天子。”帝问:“为是出天子邪?”答曰:“非出天子,能致天子问耳。”

【译文】

晋明帝司马绍会看风水来选择墓地和宅基地。他听说郭璞替人选了一块墓地,就换上便服去探查,又问墓地的主人:“怎么会葬在龙角上?这种葬法将会被灭族的!”主人说:“郭璞说,这是葬在了龙耳上,不出三年,就会引来天子。”明帝问:“是要出个天子吗?”主人回答:“不是出个天子,只是能引得天子来问罢了。”

《世说新语》“宠礼1”

元帝正会,引王丞相登御床,王公固辞,中宗引之弥苦。王公曰:“使太阳与万物同晖,臣下何以瞻仰?”

【译文】

正月初一举行朝贺礼时,晋元帝司马睿拉着王导登上御座跟自己一起坐,王导坚决推辞,元帝拉得更为恳切。王导说:“假如太阳和万物一起发光,臣下又怎么瞻仰太阳呢?”

《世说新语》“排调11”

元帝皇子生,普赐群臣。殷洪乔谢曰:“皇子诞育,普天同庆。臣无勋焉,而猥颁厚赉。”中宗笑曰:“此事岂可使卿有勋邪!”

【译文】

晋元帝司马睿的皇子出生,大为赏赐群臣。殷羡谢赏时说:“皇子诞生,普天同庆。臣下没有功劳,却无功受禄,接受赏赐惭愧啊。”元帝笑着说:“这事怎么能让你有功劳!”

《世说新语》“排调17”

明帝问周伯仁:“真长何如人?”答曰:“故是千斤犗特。”王公笑其言。伯仁曰:“不如卷角牸,有盘辟之好。”

【译文】

晋明帝司马绍问周:“刘惔是个什么样的人?”周回答:“他就是头千斤重的阉牛。”王导笑话这句话。周说:“比不上卷角的老母牛,能很好地盘旋进退。”

《世说新语》“假谲6”

王大将军既为逆,顿军姑孰。晋明帝以英武之才,犹相猜惮,乃著戎服,骑巴马,赍一金马鞭,阴察军形势。未至十余里,有一客姥居店卖食,帝过愒之,谓姥曰:“王敦举兵图逆,猜害忠良,朝廷骇惧,社稷是忧,故劬劳晨夕,用相觇察。恐形迹危露,或致狼狈。追迫之日,姥其匿之。”便与客姥马鞭而去,行敦营匝而出。军士觉,曰:“此非常人也!”敦卧心动,曰:“此必黄须鲜卑奴来!”命骑追之,已觉多许里。追士因问向姥:“不见一黄须人骑马度此邪?”姥曰:“去已久矣,不可复及。”于是骑人息意而反。

【译文】

王敦发动叛乱后,把军队驻扎在姑孰。晋明帝司马绍虽然英武,还是很忌惮他,就穿上军服,骑着巴马,手执一条金马鞭,暗地里去刺探王敦军队的形势。离王敦的军营还有十多里的地方,有一位外地老妇在店里卖吃的,晋明帝路过,就停下来休息,对她说:“王敦起兵图谋叛乱,猜忌陷害忠良,朝廷惊慌害怕,国家的命运令人担忧,所以我从早到晚不怕劳累,来探查形势。我担心行动泄露后会陷入险境。万一我被追击,希望您为我保密。”把马鞭送给了老妇就接着走了,然后去王敦的军营绕了一圈出来。士兵们发现了他,说:“这不是一般人!”王敦躺着突然心跳,说:“肯定是那个黄胡子鲜卑奴才来了!”下令让骑兵去追击,但已相差很远了。追击的士兵就问那位老妇:“没看见一个黄胡子的人骑马经过这里吗?”老妇说:“离开很久了,追不上了。”骑兵就打消了念头回去了。

《世说新语》“尤悔7”

王导、温峤俱见明帝,帝问温前世所以得天下之由,温未答。顷,王曰:“温峤年少未谙,臣为陛下陈之。”王乃具叙宣王创业之始,诛夷名族,宠树同己,及文王之末高贵乡公事。明帝闻之,覆面著床曰:“若如公言,祚安得长!”

【译文】

王导和温峤一起去见晋明帝司马绍,明帝问温峤前朝为什么能够能到天下,温峤没有回答。过了一会儿,王导说:“温峤年轻,对过去的事儿不够熟悉,臣为陛下说一说吧。”王导详细讲述了司马懿刚开始创业时,诛灭有名望的家族,宠信、栽培支持自己的人,以及晋文王司马昭晚年杀掉了曹魏高贵乡公(曹髦)的事。晋明帝听后,捂着脸贴到床上说:“如果一切像您说的那样,我朝的国运怎么会长久呢!”

《世说新语》“纰漏2”

元皇初见贺司空,言及吴时事,问:“孙皓烧锯截一贺头,是谁?”司空未得言,元皇自忆曰:“是贺劭。”司空流涕曰:“臣父遭遇无道,创巨痛深,无以仰答明诏。”元皇愧惭,三日不出。

【译文】

晋元帝司马睿第一次召见司空贺循时,跟他谈起三国时东吴的事,问他:“孙皓烧红锯子,割下了一个姓贺的人的头,这个人是谁?”贺循还没回答,元帝自己回忆起来了,说:“是贺劭。”贺循流着泪说:“我父亲被无道的昏君所害,我受到的伤害深重,无法回答陛下英明的问话。”元帝很羞愧,三天没有出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