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掖后进、刚劲严峻的李膺
(2022-10-30 20:54:45)奖掖后进、刚劲严峻的李膺
——《世说新语》人物故事二
邓敏
李膺,字元礼,是与陈蕃同期、共同反对宦官当政的东汉名士。他出生公元110年官宦之家,是赵国相李益的儿子。他经历桓、灵两帝昏聩的统治,力图改变时弊,惨遭两次党锢之祸的迫害,尤其是陈蕃、窦武发起诛灭宦官的行动失败之后,宦官集团大肆反扑。公元169年,第二次党锢之祸爆发,李膺见自己的故交纷纷遇害,他不愿独活,主动投狱,最后被拷打致死,享年六十岁。他的性格耿介刚烈,很容易得罪人,自己在官场上也是起起伏伏,屡次犯险,能活到六十岁实属不易。其实,最后这次,对他有恐惧之心的宦官张让已打算放过他了,若不是他一意赴死,他本可以活得更久些。也许,有些人活着的意义不在寿命长短。
《三国演义》是在第十一回介绍北海孔融时提到李膺的。孔融到李膺家做客一事在《世说新语· 言语》中也同样出现了。“言语篇”第三则小故事讲,孔融十岁时就机智过人,他随父亲到洛阳,听说李膺颇负盛名,在朝中担任司隶校尉,就自去拜谒李膺。但他一无请帖,二无名流、亲戚推荐,属于不请自来,非常唐突,自然就被门人拦下了。不过小小年纪的孔融倒很沉稳,也很机灵。他随口称自己是李膺的亲戚就进去了。一向耿直肠子的李膺倒也没有为难这个冒充亲戚的后生,只是很好奇他们是哪门子亲。孔融说:“我的祖先孔子与大人的祖先老子是师徒关系,我们两家可不得世代友好嘛!”(也对,韩愈《师说》中不是有“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一句吗?这个“老聃”就是老子。)李膺和他的宾客见小孩如此大胆和机灵聪敏都大为赞叹。后到的太中大夫陈韪则看不惯少年得意的样子,说:“小时了了(聪明),大未必佳”。孔融也随口接道:“想必您小时候也一定十分聪明。”怼得陈韪脸红一块白一块的,一时哑口无言。
《世说新语》的这段故事是在夸孔融口才好。《三国演义》中补叙该文也是在说明孔融少有英才,将来必成大器,只不过将“此子长成,必当代之伟器也”一句写给了那个被呛白的太中大夫,由他来表达对孔融由衷的佩服,更有传奇效果。《三国演义》将陈韪写成了陈炜,应是同一人。
这段主写孔融的文字也印证了《世说新语·德行》第四则中的话,李膺风度翩翩,品性端庄,自视甚高,以天下为己任,后辈读书人有能登其堂、受到其耳提面命,就自认为“登龙门”了。果然,孔融自勇闯李膺府门之后,便名声大振。后来就有了“李膺门”“李膺门馆”一说,来称誉那些名高望重的人家。
李膺这个人为官清正,威慑朝野,一般人都怕他。但对于人才,他却不吝赞美之词,还常常提携后进,受他赏识、举荐的门徒、学生无数,朝中形成了一股与恶势力抗衡的力量。《世说新语·德行》第五则就记录了他对荀淑和钟皓高度礼赞的话。他说,荀淑见识高明,难以超越;又称,钟皓品德高尚,足为楷模。经他奖掖过的人,很快都会名扬朝野。
李膺对贤能的人和颜悦色、不吝褒奖之词,而其为人却是庄严肃穆、不苟言笑的,做事更是雷厉风行,杀伐果断。用《世说新语·赏誉》第二则的评价是“谡谡如劲松下风”,说他刚劲严峻,就像冬季劲松下的寒风,有摧枯拉朽之势。
在朝堂上,他常常不畏权贵、不计生死进言、献策。他敢于与各种邪恶势力作坚决斗争,富有斗争精神。李膺在司隶校尉任上,宦官张让的弟弟张朔担任野王县长,仗势欺人,贪婪残暴,无法无天,犯下滔天罪行。因为畏惧李膺,张朔逃到京城哥哥家,躲在张让家的夹柱里。李膺获悉,不依不饶,率手下拆夹柱捉拿张朔,又担心夜长梦多,迅速录完口供,立即将其正法。张让向桓帝诉冤。李膺在桓帝面前义正辞严,列举张朔的种种罪行,并坚称:“诚自知衅责,死不旋踵。”(大意是说他自知有罪,即使陛下处死他,也绝不后悔。)桓帝听后无话可说,只得反过来诘问张让:“此汝弟之罪,司隶何愆?”(这是你弟弟罪有应得,怎能怪李膺呢?该段出自《后汉书·卷六十七》)此后,李膺声威大增,宦官集团更加忌惮他。成语“死不旋踵”就是源自李膺这个以雷霆之势铲除奸邪的大快人心的故事,后人也用它来比喻那种不畏艰险、一往无前的斗争精神。
不光宦官集团怕他,犯境的外族人也怕他。李膺能文能武,屡次击破犯境的鲜卑族,他的威名远播幽州和并州。后来他担任度辽将军,犯境掳掠的羌人听闻他的到来,都害怕地将以前抢来的人货统统送还到边境。
李膺为人正派,处事严明,对待手下人也很严格。他在青州任上,青州的郡守县长因害怕他,大多弃官而去。他入朝担任司隶校尉执法严明,宦官震恐,让晦暗不明的后汉朝政出现一时的清明气象。《世说新语· 品藻》首篇借用蔡邕先生的评论说,李膺“严于摄下”(严格要求下属),“居‘八俊’之上”。这是非常中肯的评价。
李膺在当时政坛算是一股清流,他广罗人才,奖掖后进,为朝廷培植正义的进步力量。他清正廉明,严格律己、律人,做事凌厉果断,努力以一己之力来扭转乾坤,改变汉廷颓败之势。他一辈子兢兢业业,死不旋踵,匡济天下,直到人生的终点都自觉选择了一条血战之路,其情可歌可泣,其精神足以光大天下。
附:
《世说新语》“德行4”
李元礼风格秀整,高自标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后进之士,有升其堂者,皆以为登龙门
【译文】
李元礼风度出众,品性端庄,自视甚高,他要把在全国推行儒家礼教、辨明是非看成自己的责任。后辈读书人有能得到他教诲的,都自以为登上了龙门。
《世说新语》“德行5”
李元礼尝叹荀淑、钟皓曰:“荀君清识难尚,钟君至德可师。”
【译文】
李元礼曾经赞叹荀淑和钟皓两人说:“荀君识见高明,人们很难超过他;钟君有最美好的德行,却是可以学习的。”
《世说新语》“言语3”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译文】
孔融十岁的时候跟着父亲到了洛阳。当时李膺声誉卓著,任职司隶校尉;只有才子、名流和内外亲戚登门拜访,才可以通报入内。孔融到了他们家门口,对看门的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经通报后坐了下来。李膺问他:“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融回答:“古时候我的祖先孔子曾经拜您的祖先老子为师,照此看来,我跟您是累世的交情了。”李膺和宾客们都觉得他很聪明。太中大夫陈韪来得有点晚,别人告诉了他孔融说的话,陈韪说:“小时候聪明伶俐的人,长大了未必怎么样。”孔融说:“想来您小时候一定是很聪明的。”陈韪很是局促不安。
《世说新语》“赏誉2”
世目李元礼:“谡谡如劲松下风。”
【译文】
世人评价李膺说:“其人如同挺拔的松树下穿过的强风。”
《世说新语》“品藻1”
汝南陈仲举、颍川李元礼二人,共论其功德,不能定先后。蔡伯喈评之曰:“陈仲举强于犯上,李元礼严于摄下。犯上难,摄下易。”仲举遂在三君之下,元礼居八俊之上。
【译文】
汝南郡陈蕃、颍川郡李膺两人,人们一起谈论他们的成就和德行,决定不了谁先谁后。蔡邕评论他们说:“陈蕃敢于冒犯上司,李膺严于整饬下属。冒犯上司难,整饬下属容易。”于是陈蕃的名次就排在三君之后,李膺排在八俊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