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投资札记 |
《理解与结构》、《理解与抽象》,其实说的是同一个问题,就是关于真实世界的理解问题。
当人类学习理解客观世界时,无法摆脱针对抽象性、规律性的学习过程。这种学习,本质上,是思维层面的结构分析、形成过程。这个过程,是纯粹的抽象性系统构建过程。学校、经典读物,都是为了辅助加速实现这个过程的工具。但是,这些都不是真实的客观世界。真实的客观世界,同休谟、牛顿、爱因斯坦总结分析后的思维结果是完全不同的,是更加整体化、系统化的。
如果,老师和圣人通过他们的语言和抽象思维系统,向你传递出一种对外在世界的理解,从思维层面,你吸收了,也认可了,那么,这种理解与真实世界的实际体验之间,还存在一个巨大的鸿沟。真正让你感悟到真实的,是那些不证自明的感官结果。
为何,脑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终极学问呢?因为,你所体验的世界,其感官综合处理过程,都在大脑完成的。因此,并非是你看到世界,而是,你的大脑看到世界。真正能让你感受到美、逻辑,一切可以确定的感受,都源自于脑的计算结果。因此,只有那些大脑能够感受到的,可以不证自明的事物,才是你真正认可的。所谓的真实性,其实是你大脑接受的。这也就意味着,一切感悟皆为主观,皆是虚幻的。
前人的抽象思维,可以辅助你去更深刻的观察现实世界。但是,这并不等于,前人的抽象思维,就是客观世界的完整体现。
每个人,看到的现实世界,都是自己希望看到的那个世界。
每个人,都无法通过自身的感官和思维系统完全体悟到真实的外在,因为,人类作为一种高级生命体,其对外观察的工具可以触及的自然范围,也就是视距,是有限的。这就直接导致,真实相对于人类的观察能力来说,永远是无限的。因此,基于人类的自我感官和工具系统,永远不可能彻底看清大自然。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