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与为什么
(2019-09-21 06:59:12)分类: 投资札记 |
“为什么”,是人们经常会思考的问题。为什么,孩子学习成绩不尽如人意?为什么,别人家孩子很少去培训班,照样班级第一?为什么,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孩子都学不好数学?太多的“为什么”,总是围绕在我们生活周围。
“为什么”,是一门非常高深的科学。这是一门关于因果关系的学科,处于人类智能最尖端位置。人们,试图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思考,理解大自然为何如此运行。同样,你每天思考的关于孩子教育问题中诸多“为什么”,也是科学问题。只不过,这些问题,都涉及到人类的心理和认知、思维。一旦,问题集中于人类的心理、认知、思维,就会变得相当复杂和深邃,不是仅凭借经验和感觉,就一定能判断准确。
这里所谓的感觉,其实是人们对某件事的因果关系的直觉判定。这种感觉,也是智能计算的结果,是人脑神经网络经过计算后得出的结论。这种计算的基本框架,我们是大概知道的。不同人,对于同一件事,判断的感觉不一样,根本原因在于体验不同。所谓体验,相当的主观,跟一个人的学习、实践有重要关联。
所谓的见识,也就是见、识,其中,基础源自于识。这里的识,也就是人脑的认知系统,是思维模式。见,是实践,是经历,会带来感悟。见识不同,人脑对于现实问题的判断就会完全不同。
理解了上述基本概念之后,你就会意识到,关于现实问题背后的各种“为什么”,不同人的判断结果不相同,根本源自于人脑对于“为什么”的计算结果不一样。这种计算,一定是存在主观因素在干预,而这种主观因素,源自于人的认知系统积累和实际生活体验。
有网友孩子是学渣,自己是学霸,亲手教小孩,很容易就调理出来学霸了。这种情况,恰恰说明,父辈对各种“为什么”的理解,存在经验值,能够厘清现实问题的众多因果律,较为容易对症下药。很多时候,父母属于高知学霸,对孩子学业的直接影响,就体现在父母对各种问题的因果关系思考结果,跟普通人不一样。这种差异,源自见识,要比DNA更具有影响力。
所有的见识,转化为解决现实问题因果关系的能力,都要建立在执行基础上。父母有见识,对教育的因果问题理解再深刻,没有执行也是零价值,这就是为何很多高知家庭孩子学业不尽如人意的关键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