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与演算
(2019-09-14 09:04:23)分类: 投资札记 |
因为A,导致B,因此,我们应该选择A。这种常规的认知行为,对科学来说,并不是简单能判定的问题。《训练与反事实》一文,详细的讲述了,为什么争论是很难分清对错的。
奥数,是不是一定会锻炼人的逻辑思维?或者,换个说法,奥数的训练强度,同一个人数学思维的形成关系,相关度多大?再换个问题,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用另外一种训练方式,提升数学思维?这些问题,你要去问电脑,肯定是一脸懵逼。但你若去问人脑,你放心,满世界的人都会给你,他们认为正确的答案。
前文中,我提出两个很重要的因果逻辑因子,一个是判断者的职业,一个是判断者的教育经历。为什么,我要把这两个因子单独提炼出来呢?因为,在刷题(刷什么题)与数学能力之间,存在的因果效应,被判定者的主观体验所影响。
A:刷题;B:数学能力。M:职业经历;N:教育经历。M、N,同B是存在相关关系的。因为,一个人的教育经历、职业经历,同这个人的数学思维紧密相关。之前,有些傻萌网友,跑我博客下喷学习数学有毛用。的确,数学只对那些能意识到其作用的人有用。数学思维,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一个人的一生。如果,刷题、竞赛能高效的提升数学思维,那么,会直接的影响一个人的职业经历、教育经历,也会影响其人生。
A-> B
,存在何种程度的因果效应,该如何界定?你会发现,不同教育经历、职业经历的人,得出的判断是完全不一样的。电影演员,不会同攻城狮一样看待数学思维,更不会把刷题放在关键位置。
鸡同演讲的关键原因,是鸡、鸭的生命体验是完全不一样的。
那我现在就是要算一算,到底哪种方式才是更加的高效,或者说,哪种因果效应,才是真理,要如何做呢?也不是完全没有方法,只不过,此类方法都存在缺陷。
首先,我们只能解决群体性问题,无法解决个体性问题。其次,针对具体的个体性问题,想要制定最为科学的因果效应训练体系,只能依靠经验,从人脑的计算角度去分析策略,无法全面的通过数学解决。
你,能不能找到比刷题更好的方法,比竞赛更有效的区分策略,才是问题的关键。找不到的话,闲着也是闲着,总比什么都不干强。找得到的话,有本事探索到更好的路径,当然可以选择更好的。至于,到底何种选择才是最佳策略,一是判断其因果逻辑无确定的科学方法,二是针对个体问题有其特殊性,不能覆盖到群体。这种行为,只能是各安天命,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我们,要警惕那些把自己的思维和因果判断提升到绝对真理高度的偏执狂。
通过逻辑演算,无法确定证明的推理,是否会成为真理,没人真的知道。这是一个数以亿计的人脑在不断判断的世界。对与错,从来都不是那么确定的。这就是为何,我经常嘲讽某些幼稚病,强调对与错的原因。你有多了解自己的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