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与反事实
(2019-09-14 08:16:31)分类: 投资札记 |
反事实,在人工智能领域,是如同噩梦般的词汇。
如何,用机器实现人类反事实思维的能力?这个大习题,等同于强人工智能实现的关键阶梯。由于,人类还没有彻底实现用逻辑系统完成反事实验算,因此,就没有一个绝对严谨的科学手段去判断反事实思维的准确率。换句话说,大脑这玩意,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反事实思考,孰强孰弱、孰对孰错,是无法通过科学计算来判定的。在这种情况下,人与人之间迥异的反事实判断能力,是没法掰扯清楚的。
我前面这段文字的意思,你若是能读懂了,就能理解我想说的是什么。
AI技术的学习,从很大程度上讲,是在深入的理解自我。费曼说的道理是非常正确的。你想要深刻的理解一个事物,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它造出来。在我们创造机械大脑的过程中,我们就会不断的深入理解人脑。我们这些炒股票的,为何要去研究AI理论与技术呢?道理很简单,更好的了解人类与自我。所谓的人性,你没有制造出来,就不会更深刻的理解其本质。
举个例子,关于刷题,刷什么题,这件事的理解,不同人的感悟是不一样的。那么,一个人的教育经历、职业经历,在刷题与能力形成之间因果效应的判断过程中,是中介因子,还是混杂因子,是要先区分清楚的。这段话的解毒,需要点儿统计学的基础知识,才能读懂到底什么意思。
我之前的文章里提到过,A->
B这件事,在科学的角度上,是属于最顶级的难题。导致,这个词,是因果效应的关键词。因果效应,在两千多年人类科学进化历史中,都是禁区。因为A,导致B,这种思维,是人类能够成为万物之灵的关键。地球上别的生物,不具备这种主观思考能力,更加不具备反事实的思考能力。所谓的反事实思考能力是指,如果我大学时代没有打过红色警戒,那么我现在的资产会增长百分之几。这种思考,是如何计算出来的?这种计算的逻辑本质,一旦被彻底突破,西部世界就要来了。
我们开发一个程序,假设这种程序能够解决因果判断。我们只要在输入端,通过机器程序拿到足够充分的实验数据,输入进去,就能得出胜率极高的因果判定。那么,这种程序,最好的应用场景,就是栅格思维。
芒格推崇的栅格思维,实际上,就是一种结构因果逻辑体系,且这种判断体系中的因果与概率计算,是通过思考者大脑来实现的。如果,这种计算背后的本质被全面破译,那么,我就去写一个栅格思维大脑,替代芒格和巴菲特,不就完事了么?他们读的书,读的年报,读的信息,我们用机器扫描输入,得出的判断结果,比他们还科学准确。这些都只能是狂想,因为,我们没有能力形成如此强的智能计算。
既然,我们没有能力彻底破译反事实思考的逻辑验算体系,那么,我们也就不能针对具体问题,去争论我对,还是芒格对。也许,在某个具体问题上,我的脑神经网络计算算法,要比芒格还正确呢?在科学上,我们永远都无法证明,到底是你对,还是我对。因为,我们暂时还没有彻底把因果验算系统全部搞出来,只是搞出来一部分。
当我面对某人提出让我证明不可能证明的问题时,我是哭笑不得。
讲清楚证明的本质,都要读一摞摞的书,如何形成思维共识?因此,一个人的判断能力,是同其脑神经网络体验过程紧密相关的。到目前为止,人类世界,还没找出一种真正的科学手段,去解决认知分歧。
鸡同鸭讲,这种现象,会随着强人工智能到来而结束。你对,还是我对,在强人工智能面前,意义不大,因为,计算会告诉你,别逼逼,到底谁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