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与动力
(2019-09-12 09:47:02)分类: 投资札记 |
【注:我妈问过我爸,为何从来不表扬我。我爸说,我太自信了,必须要打压才能促进成长。这样的爹,也是够奇葩了。】
我是不能理解,为何要对孩子不断的鼓励,才能让孩子学习进步。我妈,从来不说我聪明。即使,我小学就获得过我市颁发的智多星称号,她也没说过我聪明。各种棋类竞赛,我都是冠军,也没有家长表扬过我聪明。我们家,我大伯、我爸,就像两尊神,竖在我面前。
我爸,学历不咋滴,但是,极度聪明。我最早是象棋全市少年组冠军,我爸可以让我马、炮,我愣是下不过他。到现在,我也下不过我爸。我大伯,就不用说了。传说中,考大学时,在厕所蹲坑时读书晕倒了,差点儿掉坑里。文革前的大学生,含金量之高,比现在的清北,真不是一个数量级的。那个年代,能直接到军工单位,从事最尖端的军事科技研发,已经不能用凤毛麟角来形容了。他除了没成为院士之外,该得到的荣誉都得到了。
长辈,非常的厉害,对孩子的促进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没有必要让孩子觉得自己挺牛逼的,因为,山高路远,要学的东西多如牛毛。家长,正经是高水平的运动员,就不会对孩子的进步表示出多兴奋。同样,对于孩子来说,追赶家长是天生的动力。模仿、超越,是小孩子最爱做的事。作为长辈,要时常督导小孩,让孩子知道天高地厚,有利于孩子成长。这就要求家长真的够厉害,能在多个方面引领孩子成长,成为孩子追赶的偶像。
小孩子,是需要崇拜偶像的。我爸,就经常给我讲大伯读书时的各种传奇经历,让我从小就知道学神啥造型。反正,我从小到大读书时,从来没觉得自己很厉害,都是有自知之明的。学着学着,尤其到了参加工作之后,我才发现自己还有点儿能力。
机缘巧合,是一方面。自身努力,也是一方面。有些工作,让你干,不让你干,存在不确定性。你做过,就会完全不一样。大家都是缺乏实践经验的,有机会涉足最尖端部分的研发,自然就会成长的更快。
我大学毕业第二年,就进入某软的联合实验室,有机会接触较为深的软件研发技术。其实,这些东西,也没啥可神秘的。大学学过的知识,足以应对工作需要,但是,99%的大学生,在校学习的理论跟实践是脱离的。学过,并不等于用过。深入实践之后,才能领悟所学知识的内涵。
家长,是孩子的早期引导者。工作后,同事、老板,是非常重要的,会带来崭新的体验。在每一个阶段,小朋友的成长,都需要领路人。持续发展的动力,关键在于好奇心和不满足。为什么,全校第一,往往不容易出大成就?习惯了牛逼,就忘了自己姓什么。
对孩子的赞美,一定要适可而止。
不要担心缺乏鼓励的小孩会丧失自信。不知天高地厚,比丧失自信也好不了多少。激发孩子内在动力的因素,一定是好奇,是对自我认知的不满足。总觉得自己学的够好了,不可能做出成绩。如果,小朋友生活周围缺乏崇拜对象,没有期待超越的对象,总是跟同龄小孩比考试成绩,那么,这样的孩子,真是没啥动力可激发。要让孩子先学会模仿、崇拜你,才更容易引导、驾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