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与自学
(2018-08-09 06:37:45)| 分类: 投资札记 |
有很多人认为中国高等教育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大学、大专毕业生多如牛毛,质量越来越差,没有必要扩大招生规模。这种看法,是非常肤浅的,也没有准确的理解高等教育的真正目的。
雷军对大学时期读书本质解毒的很准确,大学本专科时期,目前在于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大部分学生,在大学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都同本专业有很大差异性,但大学的教学方式同高中之前有很大区别,更多的强调学生自学能力,因此,经历过大学教育,学生较为容易在社会实际工作中通过自学来提升适应能力。
举个例子,大多数学生都经历过长期逃课,最后3、5天恶补自学突击考试。这种经历,在高中之前是不可能存在的。当你面对一门课,考试近在眼前,必须突击学习才有可能过关时,不自学也不行。在这种情境下,自然而然,学生就会进入自我教育强化。每日次应对考试的突击行为,都在强化自己一个能力,一门相对精深的专业课,你必须短时间学明白。因此,经历过大学阶段教育后,大多数人都已经具备一种能力:自学。
很遗憾的是,毕业之后,绝大多数人丧失强迫机制后,放弃了持续学习。为什么,要强调一个人必须具备很强的自律能力?当你具备自律能力时,你可以强迫自己完成N个学科的自我教育。没有结业考试重压,你也必须要实现3天学懂一门课,你能不能持续做到?如果能够坚持不懈的做到,相当于你从未从大学结束学习。很遗憾的是,这世上没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如此执着的求知。
读大学,就是要培养一个人自我教育的核心能力。大学好坏,不是本质问题。本质在于,经过大学教育阶段,强迫一个人有能力自我教育。清华北大毕业,从此后不再用心自我教育,也会变成庸才,因为,这世上需要你学会的专业知识太多了,仅从大学经历过某一学科教育就知足了,那只能构建起狭窄的认知能力。
在我看来,读什么大学无所谓,关键就在于从18岁之后,就习惯于自我教育,不再重复中学前老师、课堂、考试循环强压式教育。在一个相对宽松愉快的环境中,不再有人强迫你自我教育时,你能对自我认知能力始终保持高昂的进取意识,这才是真正学霸才具有的核心竞争力。
很多家长都爱秀自己孩子读书如何好,这在我看来很幼稚。你若真的见过读书好的,才知道读书这件事,必须是具备无法遏制的求知欲,才能培养出真正的才华。18岁以前,大多数人经历的教育过程,都是在做准备活动。18岁之后,人与人之间认知能力差距才逐步显现。60岁以后,才是学霸之间较量的关键期。每一个成名的大师,无不是一生坚持努力自我教育,才有机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