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利率市场化

(2018-03-23 16:31:54)
分类: 投资札记
  今天,星爷走势充分说明一点:基本面不扎实,早就跌成狗屎了。
  目前,中国银行业处于改革期,情况比较复杂,投资者很容易就被市场认知偏见所误导。即使如此,基本面扎实的企业,总是会脱颖而出的。从发展趋势看,利率市场化大势已定,哪家银行改革更为彻底,哪家银行最终会胜出。你不需要知道中间的过程是什么,你只需要知道终点在何方。
  利率市场化改革完成后,存贷款基准利率工具就会退出历史舞台,而当下两条线操控利率,对银行实际业务存在影响,也对外界准确理解银行业绩造成难度。央行,迟迟不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调整隔夜拆借利率,相当于A线不动,调整B线,而B线是最终目标。
  从银行的表内资产看,合同定价只能走A、B线。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动,整个A线所有信贷合同都会动,相当于存量资产集体进入再定价,对实体经济影响较大。
  举个例子,常见的信贷如房贷、企业贷,锚定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浮、上浮百分比。当央行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所有银行信贷合同都会调整,相当于银行存量资产重定价。由于,加息具有周期性确认效应,银行会在新合同中提升浮动比例,造成加息周期息差提升效应。这种操作模式,对于大多数投资者来说,都是相对熟悉的,也就不容易出现认知偏见。常规思维,一看到央行调升存贷款基准利率,就知道银行新合同必然调息,以应对资金需求旺盛,导致银行业绩提升。这是A线。
  B线,怎么办?
  所谓的B线,就是类似美联储这种利率调整方式,怎么办?美联储,只是调整联邦基金利率,相当于央行同商业银行之间的拆借利率。其他的信贷定价行为,由商业银行自行决定,这就是利率市场化。面对纯粹的利率市场化格局下商业银行合同定价问题,A类思维模式固化后的投资者,很容易就会理解成乱七八糟。A类,很简单。B类,需要银行自行判断。这就是同业资产难以被理解的根本原因。
  利率市场化格局下,银行该怎么跟客户签署合同呢?锚定的基础,只能建立在类似联邦基金利率、Sinbor、同业存单,这类市场化定价基础上。此时,银行就必须要猜测市场化资金价格走向,为期限错配下赌注,去赌市场价格波动。长短期错配比例高低,定价采取何种策略,都影响了利率市场化格局下银行业绩。无论投资者怎么理解,利率市场化都不代表倒退。央行,通过渐进的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以促使商业银行适应市场化操作,逐步摆脱旧有的管控模式,这是肯定的。
  类似兴业这种市场化操作能力较强的银行,判断对市场利率走向,就很容易赚一笔,判断错就必然要付出代价。突发的央行、银监会整肃银行业行为,强迫银行压缩杠杆,打击同业理财,直接导致兴业错估同业资金走向,带来短期冲击。但在利率市场化大格局下,所有银行都迟早要面对此类情况。最终,客户的存款定价注定会变成市场化定价,不会永远趴在银行账户上听从央行存款基准利率指挥,会跟随市场自行波动。现在,所谓的存款有优势的银行,本质上,就是没能力到市场化大格局中赌输赢,只能靠央妈锁死负债成本,对客户转移不确定性罢了
  对于长期投资来说,无需关注侏儒怎么看,要学会自己长大。市场化格局,是迟早要面对的。不改革,央行何必要引进大批工具箱,还调升5BP干嘛?归根结底,还是太多银行没有真的准备好罢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加息与汇率
后一篇:银行与分化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