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很多阅读《史记》的读者都会思考一个问题,太史公写的很多东西,特别是鲜活的场面,真实性是如何保证滴?甚至,有些读者会感受到整个二十四史都是评话。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写史书的人不写当代史,不写自己亲身经历的历史,都有可能成为姚雪垠同志。
修昔底德,是西方历史学公认的最早的秉笔直书、人本主义、客观主义的史学家。从修昔底德开始,往下的希腊、罗马史学家,都受到修氏历史笔法的影响,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客观性。当然,历史亲历者的转述,也不见得就是当时绝对真实的历史,但是,亲身经历的演说,亲身经历的战争,无论如何可信度也是会大幅度提升的。
修昔底德,认为荷马史诗有些数据扯,战争的人数和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不匹配,这种修历史的态度,在公元400年前就已经奠定了,相当于在中国周朝就建立了唯物、客观历史观。按照当今历史科学的角度看,修昔底德后的历史学家的春秋笔法,就开始上了科学正轨了。至于,中国古代历史,是不是评话,你就要看撰写历史的人,是不是隔朝隔代修,是不是真的拿出客观主义态度,写的是不是评话小说了。
其实,中国历史文化中所固有的这种特点,是无法回避的。即使如此,五千年历史记录下来,其完整性是可以保证的,至于客观性,长脑子的都应该清楚程度如何。
话又说回来,中国的历史文化,就是建立在评话基础上,那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毕竟,中国文化的特点就是这样,对古代文化历史的研究,深入到当时的历史文献,才能算是看到真实的历史风貌。但是,这种文化人的治学态度,严重的影响了后世学子的治学精神。演义小说不靠谱,正史也不靠谱,更别提发展科学技术、提高生产力了。五千年文明史,有些灿烂的发明,技术和科学上有些积累是难免的,问题是哪个古国没有?缺乏严禁、客观、理性精神的结果是,自然科学的硕果没结成,让西方人摘了果子。
看中国历史,就应该从演义小说开始,犯不上从正史下手,因为,所谓的正史看着也很像小说。小说和真实历史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写的人所处的时代,写的文章中客观性很强的文字和数据到底是多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