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跟一从事半导体芯片行业的学霸一起旅游,向他请教关于孙正义说未来30年机器人是人脑计算能力100万倍的可行性问题,我看他立马懵逼装。我也彻底被孙正义弄懵逼了,这就是认知能力差距导致的。
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摆在面前时,想要破解问题与认知之间的距离,除了积累知识,真没其他有效方法。我遇到一个自己关心的问题,习惯性动作是立即寻找相关领域的科学知识武装自己的认知体系,再去判断结果。关于未来机器人计算能力发展的极限问题,这一个问题就让我立即傻眼了,不知道孙正义怎么计算出来的发展趋势,也就等于不知道他为何能赚那么多钱了。
面对未知,是一种常态。一般人,不求甚解的通用套路,就是浅尝则止得出一个结论。非常人,才会潜心研究得出确切的判断。牛顿读大学的时候,老师讲欧几里德几何时,发现牛顿的理解有限,挺失望。殊不知,当时牛顿觉得欧几里德不怎么样,太肤浅了,直接对笛卡尔的几何学深刻研究。讲台上那个人的数学能力,已经同即将大学毕业的牛顿有很大差距了。牛顿23、4岁就开始爆发神奇一年了,在此之前,早都将最新的科学成果积累结束了。
孙正义不是孙正义,我看到这条信息就会忽略不计了。孙正义是孙正义,我看到这条信息立马态度就不一样了,这就是认知偏差。我看到牛人的观点,基本动作都是立马去扫盲一下,以免贻笑大方。扫不了,距离这个认知核心点,距离太远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