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兴业股东会,陶行给出的最新数据,可以明显看到,商业银行资产端定价能力对负债端调整影响。很多否定兴业的看法,在数据变化面前是无逻辑的。
在利率市场化大背景下,资产端定价能力弱势银行,最大的数据变化趋势,就是存款增速放缓。这个道理很简单,低成本存款获取能力,会被同业高成本揽存撬走。市场化,就是这样,不得不面对。同时,资产端定价能力存在优势的银行,重构资产负债表时,可以在息差不变,甚至,息差提升的情况下完成,因为,有足够的空间调整负债结构,而缺乏资产端定价能力的银行是做不到的。
陶行披露的数据显示,兴业两个季度完成明显负债结构调整,4月息差回升10个BP。特别重要的一点是,4月相比年初存款增长2250亿,不稳定成本高的大行同业负债降低2700亿,同业投资、负债降低1700亿,总资产增长1200亿,大幅度提升了表内信贷。这些现象,在没发生调整之前,其实都应该猜到。资产、负债结构调整,这是显而易见的,关键是息差会受到多大影响,事实上资产端重定价能力相当强。兴业的资产结构,特别适合在紧平衡模式下,调整负债,可以压缩同业负债,加速高息揽存,这就是市场化改革结果。
中报出来之后,可以看看其他缺乏资产定价能力银行,是不是可以保住核心负债稳定增长,增速是不是会放缓,就会看到利率市场化的长期影响。兴业,很容易就做到一般存款增长大于贷款增长,核心负债增速加快,根本原因在于资产上。
截至4月末,兴业存款2.9万亿,比年初同招行相比缩小大概1000亿存款差距。双方存款差距,大概0.9万亿。真追起来,没那么费劲,关键在于前期跑马圈地控制的资产定价权强,风控好,可以把负债快速抓起来。今年,兴业的资产增长目标是7.7%,这个速度不算慢,全年下来同业对比下就可以看到。
截至4月末,兴业同业负债占比24%,算上同业存单占比32.73%,流动性风险大幅度降低,已经达到监管标准。一句话,负债优势,在市场化改革大局下,根本不是某些人认为的那么牢不可破,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大规模调整负债结构,这说明,不同银行的应对能力是完全不一样的。接下来,很尴尬的问题来了。谁的存款,被揽走了?存款增速放缓的银行,是不是要面对被动缩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