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义与混沌
(2017-01-05 21:57:37)分类: 投资札记 |
库兹韦尔说的人类大脑前额颞叶形成历史200万年,这个结构决定了人类对于抽象事物的理解,包括语言,这是不假。但是,以我对认知科学发展的了解,仅仅这部分结构和原理的具体细节,人类还未曾全面掌握。至少,我在学校的时候,就没听说有什么计算机技术能在汉语语义分析上做到极高准确率,我相信现在也没什么突破性发展。因为,语义歧义出现,会严重影响准确性。任何一个具备阅读能力的普通人,都会超过必然出错的机器。
我们去听一个自动阅读软件读一篇文章,阴阳顿挫的高水平阅读,依赖语义分析。自然语言理解,就像是人工智能无法逾越的一道天堑,做不到超过中学生,就永远都没实力超过人类智能。如果,连一篇中文都不能做到百分之一百理解语义,那一本书就更费劲了,因为,一点点错误,会因为反复迭代形成巨大的误差,这就是语言的混沌系统属性决定的。这可比下围棋超过柯洁要难太多了,因为,围棋的规则和计算是确定的,而语言是混沌与复杂的。
人工智能,想要依赖深度学习,仅仅通过人类的知识文本就实现概念、抽象、逻辑分析,进而,实现新的知识创造和涌现,这个过程的最基本前提,就是语义分析,就是自然语言理解。汉语,是很恶心的常见语义歧义的语言。一本书,你读完了,很多看不懂的地方,并不影响你理解整本书的大概意思,这个本事对计算机来说简直就是巨大的天堑。人脑,进化的非常强大。这种进化,就在于对混沌系统复杂性的掌控能力。而数理逻辑是计算机智能基础,数理逻辑征服不了混沌与复杂系统,就不可能征服人类创造的语言系统,难免会出现错误。人类的脑子,对于错误的容忍,是一种进化结果。计算机,是无法控制分歧和误差的。
指望计算机通过图灵测试,必须要在数学上出现新的突破。问题就出在对于复杂系统和混沌系统的研究上,现有的理论,是不可能实现人工智能突破奇点的。
初中生的智商,计算机也是不可能具备的,因为,人脑结构中最神秘莫测的机制,计算机就玩不来。人脑,自己就是个复杂系统,因此,能够处理复杂与混沌。因为,人脑的物理结构复杂程度达到标准了,才能够处理这种异常复杂的问题。
计算机,是不可能在现有的物理基础上实现这种能力的。不过,并不等于巨大的计算机网络,在复杂度达到临界点时,没可能涌现出复杂的意识。假如,复杂度基础达到了,某一种算法,自行迭代出高度复杂性,涌现出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那也是存在可能的。因为,人脑就是一生物机器,再复杂,也是有物质基础和数学基础的。只不过,这个系统的构建原理还没被彻底破译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