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格说巴菲特善于用决策树机制,说自己是思维栅格。每个人大脑中的表象集合构成,都存在一种独具特色的拓扑结构。这些神经信号系统的排列组合机制,协调调用能力,信号刺激强度,是认知的关键所在。这种特殊性的源头,其实是表象的差异性。
色盲对于颜色的理解,绝对不会同正常人一样。勾股定理,一提起,有的人会想起两个直角边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但是,有的人就直接想起一个直角三角形。不同人对于一组信息的表象构建方式是不同的。比如说我看完一系列哲学作品,其结果,就是很简单的一组信息图像。我会把没用的先剪掉,就要脉络,把握住对方的精神实质,毕生追求的过程中的思想精华,其他的复杂的思辨过程都砍掉。这样做的原因是,表象不刺激,早晚都会忘掉。你可能偶尔还会记住儿时学过的一些刻骨铭心的知识,但是,真实是你十几次、上百次用过的知识点早就忘到九霄云外了。但是,你再次拿起那些知识点学习,你脑子里会很快浮现出昔日你曾做过的表象。一个公式的图像,还是一个三角形,这可是存在差异性的。
化繁为简的意思,就是有能力把几百页的书,变成一页纸,把作者的思维表象集中的该砍的砍掉,留下知识精华形成一组利于记忆的表象存储起来,且时不时的拿出来用一下,就会越来越深刻。我真的记不住曾经看过的那么多的书,有很多知识都是碎片化的拼接起来构成表象,而表象的集合才是我最关注的神经回路形态。
哲学家为什么纠缠于一些表象的差异性呢?这个道理其实不复杂,笛卡尔说了,知识的顺序和知识的数量。当你的知识数量非常大,覆盖了对方的知识数量,其结果是你的思维背后的表象构建已经过自我处理纳入到一个独特的具有差异性的表象组成模式中了。在这种情况下,顺序的重要性在于,后发先至和先发优势。比如说,对真理的先入为主的经验,会对非真理性的后入的知识进行不对称的筛选过程。这有点儿像是打麻将之前把牌都看过了,明知道输赢是什么,再去看打牌的过程就会更加清晰了。
先知们,坐在一起,互相喷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大家纠结的问题都差不多。但是,每个人的表象组成模式都不同,给出的解释看起来不同,但往往背后的本质惊人的相似。这就像是画家用不同手法来表现同一个主题,千差万别背后的本质,才是更应该关注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