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中66%是由消费贡献的。投资和出口贡献了剩下三分之一。消费,是生产的结果。生产,是刺激经济增长的根本。消费比例过高,就会增长乏力,
三产和消费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
首先,看一产和二产出来的商品,商品是用来消费的。政府、企业、个人,会消费一二产业生产的商品。如果,一二产业生产的商品过剩,或者,结构不合理,那就是一二产业的问题。我们说的生产过剩,其实就是一二产业阶段性过剩,或者,阶段性结构不合理。
其次,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消费增长对GDP增长贡献超过投资和出口,也就是意味着,消费占比在提高。消费占比提高,要不就是政府消费增长快,要不就是居民消费增长快,总之,必然有增速放大的。
2015年,国民经济增加值构成中,一产占9%,二产40.5%,三产50.5%,一二产增加值:三产增加值为1:1。三产同比增长8.3%,二产同比增长6%,一产同比增长3.9%。
一、二产生产的商品,通过出口、国内消费实现消化。首先,看出口,下降1.8%,因此,一二产业生产的总的商品,主要靠内需市场,即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完成,则必然导致消费增速高于一二产增加值与三产增加值之间1:1的比例,因此,结果是66%。
既然,消费是居民、政府消费组成的,那么,居民、政府消费增速快于GDP增速会降低储蓄率。而储蓄率,是投资的根本。想要保住投资,要不国家就举外债替代消费缺口,要不就只能降低消费提升储蓄率。举债实现消费和投资两不耽误,那是只有美国才能用的方法,货币霸权保障了安全。中国若是启动过多的外债投资,将非常危险,进入东南亚金融危机状态,此路不可行,因此,就只能选择降低消费,来刺激经济增长。
前面的分析,看似无解。因为,我国外需市场疲软,出口负增长,导致一二产业生产的商品只能依赖国内市场消费增长消化。所有的商品都过剩,没办法,只能刺激国内消费去消化这种过剩和增长。但是,这只是一种方案。另外一种方案呢?就是降低消费在GDP增长中比重,从66%往下降,在出口负增长的大前提不变下,投资增长加速,会刺激GDP整体增速提高,进而弥补消费比例降低的缺口,这就要求政府引导。
消费能降低么?或者说,低效消费能降低么?当然可以降低,这就是日本强国之路的方法,说穿了就是国家把三产中个人生活水平提高的吃喝玩乐这类项目消费降低,少吃喝、少浪费、少泡妞、少看电影,把钱用在刺激经济体效率提升的消费上。你比如说科技投入了,交通物流建设了。
国家,怎么才能通过宏观调控降低老百姓瞎逼花钱的欲望呢?
第一、尽可能的降低过度的医疗和社会保障,美国、欧洲就是这块儿花的太多了;
第二、工资收入增速一定要低于GDP增速,不能让个人收入快速增长压垮企业利润,让企业缓过来。
这两个方法,就可以解决根本问题。
综上所述,问题的源头出在出口增速不行了,连带导致生产过剩,逼不得已刺激内需消化,但是,刺激内需消化的方法错了。不能用工资收入增长高于GDP增长的方法,也不能政府消费盲目增长,一定要把钱引导在刺激经济体发展效率的消费项目上,将其他消费项目压缩,通过保住投资来带动增长,进而逐步消化过剩的产能和调整产能结构。这样才能成功化解由于西方国家增长乏力导致的输入性危机,逐步引导为内需增长带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