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货币数量计算方式跟中国不一样。
M1,包括现金、旅行支票、即提存款和其他活期存款。
M2,等于M1加上储蓄存款、小额定期存款和零售货币基金。
M3,等于M2加上机构货币基金、大额定期存款、隔夜与定期回购协议以及隔夜与定期欧洲美元等。
再看到有人用中美M2增速之类直接对比的,要问问懂不懂美国的货币计算方法。中国和美国的货币基金发展程度差距太大,双方在计算储蓄和货币时差别很大。美国的M3,跟中国的M2有重复。美国的旅行支票,中国很少,这就是两个完全不同款的。
严格意义上讲,中美两国的货币政策没法对比,关键是金融资产结构不一样。中国没有那么多的金融衍生品,CDS还没发展,银行杠杆率都不一样。
关注M2的原因是,M2的实际变化,同实际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相比较更能体现价格变化,也就是说实际通货膨胀率。我国,把很多大额存款和机构存款都囊括进M2的计算范围,作为广义货币的计算。这种方式,仅仅是一种计量方法。
错误的将M2增速跟GDP增速对比,其实是高估了实际通货膨胀率。美国的定义,M2和GDP之间的比值,就更接近实际的价格变化。换句话说,我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体现不出实际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波动,更多的包含了投资带动因素。美国的定义方式,就较为准确,可以通过M2、GDP相对好的理解价格因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