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当初,央行从4万亿投资政策退出时,丰胸开始投资银行股,等的就是现在这种局面,对冲的就是美联储退出的系统性风险。全世界,除了中国的银行股,几乎没什么资产能够扛着美联储的加息压力,只有10、11年央行回笼的大量货币有实力抗住这种流动性冲击。此时,汇率损失指望资产增值对冲,非常困难。资产泡沫破裂的威胁,随时都有可能到来。所以,银行本身的逆周期操作就是对冲风险的手段。中国人民银行,为了顶住现在的压力,过去几年大力紧缩,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在此过程中,仅仅去年上半年我国发起一波极度恶意做多是完全超预期的,其他都属于很棒的管控。15年这一波对中国的杀伤力太大了,导致现在无力推动各项改革,这里面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中小创爆炒背后的烂事,可以说是祸害整个国家。】
来源:证券时报网
2月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金融蓝皮书: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16)》。《报告》指出,
央行在未来几年逐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将成为常态。
蓝皮书指出,自2015年以来,央行通过多次普降,同时辅以定向降准的方式逐步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从2015年初至10月24日先后5次对符合相关条件的金融机构进行了定向降准。
2010年和2011年,中国人民银行通过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分别回收了约1.66万亿元和1.85万亿元的流动性。自2003年以来,在人民币升值预期和国际收支双顺差背景下,中国外汇占款快速上升,
央行为了缓解货币扩张的压力,不得不通过发行央行票据和不断提高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的方式来冻结流动性,进而冲销外汇占款对货币供给的影响。然而,本轮危机以后上述因素逐步弱化,外汇占款的增速开始下降,并且波动加大。特别是在进入2015年以来,外汇占款出现负增长,
9月末外汇占款余额比上年同期大幅减少了2.04万亿元。
为此,央行在去年多次、大幅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并配合其他货币政策工具补充因外汇占款下降而减少的流动性。同时大量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冻结了流动性,极大地弱化了金融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构成了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障碍。此外,去年9月15日央行将存款准备金考核制度由现行的时点法考核改为平均法考核,即将存款准备金考核标准由每日达标改为维持期内的平均达标。平均法考核可以为金融机构管理流动性提供缓冲机制,增强灵活性,也有利于平滑货币市场波动。不过,这种变化也同时对央行的流动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央行采取了审慎推进的做法,在对存款准备金实施平均法考核的同时,辅以日终透支上限的管理,即金融机构每日的存款准备金水平可以低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但幅度不能超过1个百分点。
因此,随着中国利率市场化和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推进,蓝皮书认为央行在未来几年逐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将成为常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