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食补贴政策思维出现新趋势
(2014-08-29 07:53:11)
标签:
股票 |
分类: 转载精华 |
【注:中国很多行业的基础制度设定,都存在明显的制度漏洞,缺乏对市场的有效理解。专家们,也似乎看到了政策调整方向。按农地面积给补贴,纯属脑残设计的政策。按售粮给补贴,稍微聪明点。针对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发放补贴,更进步点。要想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等待土地使用确权之后,通过金融机构的资金杠杆调节,制定非常明确的针对种、售粮规模化不同的补贴策略,引领市场向大规模集中农业发展。同时,利用国有企业可掌控的优势,在全国范围内整编农业,逐步将现在的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联合起来,形成现代化股份制农业龙头企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降低成本、降低劳动力使用,推动数以亿记的农业人口走向城市。最低粮食收购价制度,应该逐步废除,通过市场调节粮食储备和粮食价格。不断压低的最低收购价,会逼迫农民放弃小农经济,走向现代经济体系,否则,人人都在家里混自留地,不愿到城市打工,则永远无法城镇化。温总时期的农业政策,完全是背离市场经济原则的突飞猛进式农业人口收入增长,归根结底,是缺乏支撑的。】
来源:中国行业研究网
以承包地面积为基础而设计的粮食补贴机制出现了改革苗头。
昨日(12月29日),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人民日报》刊文,指出实施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今后要探索形成农业补贴同粮食生产挂钩机制,新增补贴重点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倾斜,让多生产粮食者多得补贴。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曹建海说,这表示中国粮食补贴政策思维出现新趋势,“我国粮食补贴和最低收购价政策已经到了不可不调整的时候了。”
粮食安全战略考量
2013年11月,已有研究机构观察到农业部、发改委 、央行等旨在粮食安全方面的政策动向,并称“决策层已经确定将粮食安全上升为国家战略”。
11月23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在中国粮食安全战略峰会上表示,粮食安全战略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具体来看就是要加强粮食生产能力、粮食流通能力、粮食市场调控能力、国际市场能力的建设,科学节约用粮。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落幕之后,粮食安全的国家战略地位一锤定音。
韩长赋指出,我国粮食安全基础仍不稳固,确保粮食安全任务仍然艰巨。从1996年到2012年,我国耕地面积持续减少了近1.3亿亩,同时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农业后继乏人,农业老龄化、女性化、低文化程度化一并出现。
相关机构研究显示,一个农村居民从农村来到城市,适应了城市的食物消费结构后,其粮食的日消费量要增加20%。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设计目标,到2020年,将有约一亿进城常住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约一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完成城镇化,另外还有约一亿人口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这表明,粮食供给压力将持续加大。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说者,“农业资源整体处于紧绷状态,中国的农业环境压力和粮食产能压力有增无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认为,目前到了重塑粮食安全战略边界的新阶段,应抓紧建立基于全球视野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保障机制,突出重点,有保有放。
粮食补贴增量考量
韩长赋在文中指出,今后,要改革和完善农业补贴制度,继续扩大总量,探索形成农业补贴同粮食生产挂钩机制,新增补贴重点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倾斜,让多生产粮食者多得补贴,鼓励农民种粮。
据了解,目前我国粮食补贴政策基本由综合性收入补贴和生产性专项补贴构成,综合性收入补贴包括粮食直补政策和农资综合直补政策,生产性专项补贴政策主要包括最低价收购政策和生产资料补贴政策(包括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
农业部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共出台了38项支持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其中综合性收入补贴1222亿元,粮食最低收购价水平相较2012年也有提高,小麦提价幅度达9.8%,早籼稻提价幅度达10%。
艾格农业分析师马文峰说,除农机具购置补贴外,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基本上都是按照种植面积补贴的,“这就容易造成种好种坏一个样的大锅饭状态,加之有些地方监管不力,不种粮的、进了城的农户也能分到种粮补贴,以种粮补贴引导种粮的效果打了折扣。”
曹建海表示,我国目前粮食收购价与市场脱节,并且政策人为割裂了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在这种状况下,粮食补贴政策的设计思路应转到重市场的引导作用上去,“我国从2004年放开粮食市场开始实行粮食补贴政策,辅以最低收购价政策,在保证粮食供应方面有一定效果,但已经有地方开始实行完全的”售粮直补“,即按照农民所售粮食的多少给予补贴,不种粮不售粮的不补贴,这更能使粮食补贴的引导作用得到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