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股
(2014-08-09 07:25:17)
A、H市场对于地产股的解读,对很多价值投资者来说,是难以接受的。从市场效率的角度看,完全偏执的认为市场是错的,这样理解是有问题的。
13亿平米销售量,能持续多久,一定是大问题。市场份额,集中到大型地产企业的方法,一种是企业本身销售额和销售面积不断增长,另一种就是市场总体规模下降,竞争对手纷纷退出市场,导致市场走向集中。这两种情况,在未来应该是同时上演的。
2013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8.6万亿,销售面积13亿平米。这两个数据,都处于高峰值区域,未来将处于什么样的走势,关系到房地产股的内在价值。
限售政策全面放开,只能说明市场购买力不行了,存货量太大,需要刚需进场。买涨不买跌的投机客,面对持续疲软的房地产市场,理性会逐步恢复,寻求新的市场供需平衡。开发商群体,面临政治反腐、市场调整打压,会出现大规模缩减。在这种情况下,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是必然的。现在,地方上还在撑着的中小开发商,会面对大型地产商降低价格推盘的重压。大地产商,要求快速回笼现金,有薄利多销的实力和动力。小地产商,土地储备有限,品牌溢价能力有限,信贷能力有限,撑不住就只能贱卖股权、土地,退出市场。
这种行业调整,对于上市公司的影响,到底,会有多大?
从港股的估值看,50亿以下的小型地产公司,都在3PE附近,包括恒大这种全国销售龙头企业,也是这个估值。唯独万科,给了数倍溢价。原因就是在这个看不清的市场里,给有确定性把握的行业龙头以长期持续增长的预期。对其他游戏参与者的管理能力,存货清仓能力,杠杆融资风险,土地储备减值风险一律看不清的情况下,都给与了很低的静态估值,消弭风险。
市场这种预期是否有道理呢?毫无疑问,是有一定道理的。中国房地产市场高歌猛进的态势一旦结束,各大地产商都面临去库存威胁。住建部都认为首要任务是去库存的话,可想而知,产能过剩威胁带来的行业打压,很有可能导致上市公司业绩下滑,出现戴维斯双杀。因此,市场给予最大概率出现业绩持续上涨的上市公司以高估值,其他,有风险的企业一律低估值,以应对潜在的戴维斯双杀。那么,戴维斯双杀,会不会来到呢?看看白酒行业,投资者就明白了。单杀,是最起码的。双杀,是群体性的。一旦,行业调整,进入激烈竞争,持续增长的利润,就完全说不准了。
同理,A股大批地产股,应该参照港股的市场效率,通过市场价格走低弥补潜在的风险。而大多数A股投资者,没有深刻理解潜在的风险,简单的认为整个行业上市公司都偏低估,这样看是有问题的。十年后,很多上市地产公司,完全有可能退出历史舞台。留下来,持续增长的,才有机会探讨PE,这是最关键的。此时,要寻找规模特别大的,或者,存在明显产业转型能力的,否则,再便宜都很有可能杀破估值,存在低估值陷阱。
反过来说,房地产市场整体走势很乐观,销售面积、开发投资规模,都继续持续攀升,则上述逻辑暂时不成立,估值恢复会带来整个行业板块走强。这就要看,投资者对市场判断的理解是有效还是无效了。
看到13亿平米销售面积,没感觉到峰值到来的,有可能低估市场效率的威力了。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