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后的力量
(2012-07-29 08:50:22)
标签:
杂谈 |
分类: 栅格思维 |
苏宁、国美之争,很大程度上,是一场背后的力量之争。
苏宁,能够领先国美,真正的利器,就是信息化。张近东,是个对技术应用比较敏感的人。在中国零售业信息化历程上,苏宁始终都是一个领路者。
93年,苏宁配备十几台电脑实现了基于DOS的单机应用,实现了售后服务管理系统,将客户购买空调的送货信息、安装信息、维修记录存入数据库,并进行计算机流程化管理。据说,当时建立这个系统的最初动力,是源于一次客户单子丢失,完全纸质的订单系统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只能瞪眼等着客户上门投诉,才能确定客户身份。正是基于这个最简单的客户应用,开始了信息化之旅。
96年,苏宁先后完成了商场、物流配送、仓库、售后服务中心等局域网络布局,将这几块业务纳入信息系统,通过信息系统进行销售管理、配送管理、仓库管理和售后服务管理,成为中国第一家实现电脑零售开票、财务电算化的商业零售企业。
99年,苏宁与武汉金力软件公司合作,开发了非常完整的进销存软件系统。苏宁对ERP系统的设计要求就是进销存一体化,为了避免系统适应性不强的问题,金力软件公司表示可以为苏宁量身定做。这套系统将苏宁的各个子公司和门店分散的电脑终端连接起来,通过先进的ATM网与总部直接连接,连锁采购结算、进销存管理、财务管理、物流配送、售后服务、客户关系管理等核心业务全程在线,总部可以及时了解当天的进销存情况。
在这之前,苏宁一直都是零售业信息化的领跑者。苏宁ERP系统上线以后,有一件败笔,就是苏宁信息部门同金力软件之间的合作,没有注意形成排他措施。苏宁的成功经验,很容易就会被同行业的其他竞争对手学习,软件开发商可以复制成熟的系统与实施经验,造成核心竞争力流失。这个问题,也确实成为现实。国美、大中、永乐、五星、宏图三胞、百思卖中国,都是金力的客户。苏宁,在信息化上的领先,在此时,还没暴露出绝对优势。当时,ERP的发展程度,还没完全过渡到集团化运营,企业本身的规模还不够,系统存在重大缺陷,在企业后续的飞速发展中,信息系统不足就开始逐渐暴露。
05年,苏宁决定将整个系统升级,脱离金力ERP系统架构,选型SAP。这次,苏宁同SAP设置了限制措施,成为中国零售业中最早大规模采用SAP系统的大型商业零售企业。国美,完全上线SAP,已经是5年之后。这5年,国美从行业领军,逐步下滑成行业老二。苏宁,依托强大的信息化优势,不断提升背后的力量,将众多竞争对手甩在身后。SAP、IBM,将苏宁这个合作项目,命名为“灯塔工程”。正是这个灯塔工程,彻底确立了苏宁在零售业信息化上的绝对领先优势。
原本,背后的力量,到此时就该决定未来。竞争对手,已经被大幅甩开,苏宁已奠定毫无疑问的行业领先优势,游戏该结束了。可是,时代飞速发展,另外一个阵营,正在悄然崛起。
98年,京东商城成立,刘强东开始在中关村摆摊卖电脑。04年,京东商城开始涉足电子商务,随后8年,飞速崛起。
99年,阿里巴巴在杭州成立,涉足B2B网络电子商务。03年,淘宝网成立。04年,支付宝出现。阿里巴巴,逐步形成B2B、C2C、B2C电子商务生态体系,领跑中国电子商务。
在这期间,苏宁还在同国美进行殊死较量,扩张实体店面,不断提升后台信息系统、物流系统竞争力,逐步形成优势。电子商务这盘棋,苏宁确实也没力量参与。这种情况,持续到09年,开始发生改变,苏宁网上商城出现,随后,更名苏宁易购,苏宁电子商务战略开始实施。
那么,在电子商务这场大战中,阿里、京东、苏宁的背后的力量对比,到底怎样呢?
排除资金因素,仅仅就信息系统、物流系统的支撑力量对比,来看看未来这场戏的悬念。
首先,阿里。
阿里,毋庸置疑,是国内电子商务领域技术最领先的。这体现在系统架构上,阿里是符合未来发展大趋势的。目前,比较公认的电商系统架构体系是:Linux + MySQL,技术架构体系,都采用开源技术,以java技术为主。为什么,这是大方向?主要源于,服务器技术以Unix技术为核心,开源系统Linux的不断发展,培养了大批技术力量。电子商务,发展的规模越来越庞大,授权系统价格越来越高,对系统开源与成本的考量,也日益凸显。有大量的开源项目和技术人才在开源领域不断积累,使得电子商务后台系统的主要支撑技术力量日益集中在这个社区。阿里,是很牛逼的,系统都搭建在这些基础上。摆脱了微软、IBM、甲骨文,这些大企业的束缚,形成了技术上的核心竞争力。但是,这些,也都仅限于电子商务领域。
探讨的是电子商务电商平台系统,这些优势都是毋庸置疑。探讨的是零售业,涉及到大量的企业信息化领域,上面这套路子,是存在重大问题的。你可以形成强大的电商平台设计、研发能力,你不一定会形成强大的企业信息化设计、研发能力。自行设计、开发一个支撑万亿的零售业信息平台,并不仅仅是开发一个电商系统,更重要的是背后的ERP支撑体系,这种体系的开发不仅仅是技术,更多的是管理与经营经验,这块业务在整个世界,都绕不开SAP、甲骨文。因此,苏宁的信息化基础,本质上同阿里有着重大区别。
其次,京东。
京东,最早的系统是基于微软技术形成的进销存系统。相当于,当初苏宁通过金力软件开发的进销存体系。时至今日,京东商城的整体技术架构,依然是:前台依托.Net;后台依托Java。这种状况,正在改变,最终必然形成完全去微软化。实际上,目前京东商城的整体技术架构,在这三家当中,最不合理的。
京东本质上,是以零售业的思路在运营企业。京东,同阿里截然不同,他必须要构建企业内部信息化系统。零售企业的本质,就是把产品从厂家送到消费者手中。即使,京东构建的整个系统,比苏宁的信息化系统构建目标低,也程度有限。这是一个压力非常大的系统,自主性B2C体系,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游戏。这个游戏,京东正在自己玩。这有点像传说中的亚马逊,所有的事都自己来。可是,八年的技术积累,对于中国任何一家信息企业来说,征服这种汇集ERP、B2C于一身的系统,都是严峻挑战。从目前暴露出来的信息看,京东很难具备如此强悍的信息化能力。中国,真正在相关领域,具备世界级能力的,是阿里、腾讯为首的在线信息技术应用领域。企业信息化领域,最高水平还是保持在用友、金蝶的水平。
京东,为什么不把核心零售信息化体系构建在SAP、甲骨文系统基础上,这是个很有趣的话题。也许,京东自己都没想清楚,到底,应该走什么样的路。仅仅是构建电商平台,就应该像阿里学习,大规模提升在线系统的架构能力,冲击纯电商平台系统。想要成为世界级的零售企业,最好的选择,还是应该依托强大的现有信息系统,提升整体能力,将商务优势确立之后,再去构建信息系统核心竞争力。两条路都走,确实有点不按常理出牌。
最后,苏宁。
苏宁,背后的力量,到目前为止,主要集中在企业信息化、物流信息化基础上。
关于物流,阿里正在走的路,并非是纯粹的物流。所谓的云物流,实属有些云山雾罩。基本上,合理的解决方案,都逃脱不了亚马逊的路子。一定要尽可能把机器能干的事,不用人干。全自动的物流仓储体系,必须真金白银砸,这是谁都逃脱不了的现实。在中国,建不成百八十个自动化处理中心,就别指望形成物流体系核心竞争力。管理不了这庞大的物流系统,也不太可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零售企业龙头。
关于信息化,这也是任何一个零售业企业永远都无法逃避的现实。想要成为千亿、万亿销售规模的企业,其内部企业资源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将是主要制约。为什么,一定要采用SAP HANA系统。当企业自身的规模都达到一种物理上的极限时,单纯信息系统压力,都已经不堪重负。尚且,还未探讨类似淘宝、腾讯的线上系统压力。沃尔玛,一个超过200万员工的企业,遍布全球的销售体系,核心信息系统的承载能力,决定了企业的扩张能力。
你可能会认为,电子商务会Kill传统零售业。想要Kill,你也得构建支撑万亿销售的实际体系。沃尔玛,是实实在在现实中存在的这样的商业巨兽。他必须要保证,产品从厂家出来,到最终消费者手中,整个过程的实现。背后,对应的人、财、物、信息的管理,用整个信息系统组织起来,就一定是个巨型系统。没有这个系统,永远都没戏。有这个系统,才可能有戏。这就像,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系统不行,销售规模绝对不可能形成病毒式扩张繁殖,这仅仅是一种梦。
苏宁,到目前为止,最大的潜在问题是:后台,企业信息化体系,是基于SAP;前台,电子商务解决方案,是基于IBM。IBM、SAP,是伙同作案多年的老搭档。问题是,IBM作为一个企业,一定要推一种电商解决体系,基于这个体系卖产品、服务。互联网的发展特点,恰恰是形成无国界、无壁垒的技术架构。IBM的这种技术架构上的引领,在某个阶段,对于苏宁来说是可以快速提升战斗力。但是,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肯定会成为桎梏。
理性的选择是:后台,企业信息化体系构建基于SAP;前台,电子商务应用体系,向阿里类似的技术架构过渡,要形成有战斗力的技术团队,实现在线业务向Linux、Java、MySql过渡。这一定是个过程,也是个重大挑战,但是,注定无法回避。
消费者,只会看到前台的交互反馈,看不到背后的力量。阻碍企业发展的,却一定是背后的力量。
苏宁,在前台的交互体验提升,并不是最大的难点。难的是,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现有的整体技术架构,在互联网交互应用层面,形成阻碍,而不得不再次颠覆。
这种颠覆,京东商城也一样逃不了。毋庸置疑,早晚去微软化。目前,表现出来的用户交互友好,不等于在不断升级的访问压力下,依然能够持续保持,凡客应该更差。事实上,当当在这方面,都比京东要领先一点。中国,所有现存的电商系统,跟亚马逊都差距遥远。国内,真正比较牛逼的,还是阿里。
苏宁,在背后跟跑,是正确的选择。有些事,别人付出过代价,就会少交学费。
IBM,虽然未必是最佳选择,但是,至少不是最坏的选择。
当,真正可以飞时,别忘了,要学会,飞得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