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福坦诚与17家媒体人士对话
(2011-11-04 07:52:32)
标签:
杂谈 |
分类: 零售消费 |
【注:不把汽车主业做起来,新能源的威力,是无法充分发挥的。即使,到了行业拐点,没有庞大的制造业根基提升附加值,也枉然。低下头,踏踏实实的把汽车做好,是比亚迪腾飞的关键。】
网易汽车10月18日报道
王传福:这个问题,资本市场和媒体都很关注,请大家给比亚迪一些耐心。电动汽车应该用革命这种词语形容,涉及到产能的问题。目前大家看到的投放量是大运会期间做的,我们进行了很多的调试。因为这种电池全球和全世界都没有的,我们摸索了一段时间。
2011年的下半年是比亚迪真正量产的元年,例如200台电动大巴,电池的容量相当于4000台尼桑,我们一台电动大巴的电池容量是尼桑的15—20倍,我说的是电池容量,在电池产业链上,铁电池是新的电池,所有的供应链都是新的,附件还是用锂电池,正极是不同的,结构也是不同的。我们在这些方面花了一些时间摸索和探索,今天看到的是完整的产业链的生产线。
生产的这些车辆是用
我个人在管理方法上,因为我的权威性高一些,我并不会武断,我也会听取大家各方面的意见,但我在电池方面太懂了,我听了他们的意见后(也给出一些意见),那些自认为比较懂的人,现在还是经常进实验室的,电池方面的决策是不用商量的。
别的决策我还是跟大家商量的,财务方面还是听大家的意见的,他们说了以后,我很少提反对的意见,除非是跟战略有矛盾的地方,还是按照他们的意见去做的,未来也是在决策程序,决策的科学性方面加强管理,让公司少犯类似的错误。
王传福:我们看到优秀的,包括媒体优秀的人,各位专家给我们推荐的话,我们现在也想转型,因为比亚迪认为人才是企业之本。IT销售部中很多是老外,因为跟诺基亚谈生意的时候,一看是亚洲人,就说你不是国际化的企业,看到一堆老外,就认为是国际化的企业,就算是吃饭喝酒,也没有共同的语言,我们的销售团队有很多的老外,这些方面做的跟其他的企业是不同的。我们也不是乱用的,现在要价是很高的,我们也特别担心跳来跳去的人才。
夏治冰也是自己走的,如果不走的话,我们不会让他走的,犯了错误就改,错误不是一个人犯的,而是公司整体的问题,我们是关注感情的,人无完人吗,只要给公司做贡献,能够认同我们的梦想,认同我们的目标,将我们的事业做大,大家在一起都是一样的。
记者:我们看到S6,感觉这款车是比较实惠的,纵观比亚迪这几年做的车型,外观设计方面还是有模仿的部分,未来比亚迪自己设计的车型,外观设计方面是否会培养自己的人才,或者是找设计团队,设计并不会影响销售,既然说是调整,应该有新的面貌展现出来。
王传福:这是很好的问题,外观方面我们有不同的看法,底盘技术、测试方面请了一些老外和咨询公司,他们帮了我们很大。特别是震动和噪音方面,我们不会干,或者是干的不好,找了很多外国人。
外观方面,亚洲人、中国人想吃的菜,一定是中国人做的好吃,因为有文化和味道,我们到国外就无法吃西餐,我到国外就是找中餐吃,不是我不想吃,而是胃造成的,例如想吃酱油,这是几百年沉淀的,因为口味和审美方面,中国人更了解自己喜欢什么。老外的审美观,老外喜欢嘴大的,中国人认为是比较丑的,这样怎么办。有的车老外认为很漂亮,中国人认为很丑,有的中国人认为很漂亮,老外认为很丑,这是历史和文化的原因。
车的造型方面,例如尾灯方面,我们跟戴姆勒合作,他们很尊重我们的意见,因为这款车是在中国开发的,造型上是依据中国人的意见,因为他们知道中国人喜欢什么,中国人喜欢面子,喜欢车大,买车不是给自己开的,而是给别人看的,这些老外就听不懂。老外买车就是给自己开,这些就是中国文化沉淀的,中国人的面子比什么都重要,因此造型方面很重要。
2003年到2005年我们基本上是属于学习的阶段,我们的品牌定位是刚刚进入的阶段,定位是中庸,不会有太多的特色,有特色的话,风险太大了,一款车投资是很大的。多数人不讨厌,也不喜欢。这是以前发展的道路。我们的设计师经常搞一些特色的东西,我经常就否定了,不敢冒险,奔驰可以搞特色,我们搞特色,万一搞不好就卖不动了。我们跟着别人后面走,风险就不大,中规中矩,老少皆宜,至少投资要像F3那样,没有特色,没有什么大的反馈。
记者:这几年在调整,跟之前有多大的变化,投入方面有什么不同?
王传福:投入方面没有太大的变化,否则就会青黄不接,基本上保持稳定的投入。不想搞太多的车型,因为太多的车型,精力就不会集中。苹果的战略是很好的,主要做精品,这是值得中国企业和比亚迪学习的,一定要做精做好,强调用户的体验,不是强调我怎么样,而是强调客户怎么样。例如S6安装右前门的摄像头,这就是体验,客户很担心右前轮碰上去,有这样的需求,就设置这样的摄像头,今后会加强用户体验的感受,从而还原到我们的设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