栅格的力量-木桶定律
(2010-11-16 07:53:53)
标签:
杂谈 |
分类: 栅格理论 |
木桶理论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的。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木桶的盛水量不是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木板。这就是说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
木桶理论,是价值投资者应该时刻牢记的定律。
投资者手里的资金,应该买入何种企业股权,取决于该企业的木桶效应强度。资本是没有喜好的,资本仅仅应该流入能够创造最大价值的投资品种。我们,不需要手里面提着七七八八、各种各样的水桶。正如巴菲特所说,“多元化投资就像诺亚方舟一般,每种动物带2只上船,结果最后变成了一个动物园。这样投资的风险虽然降低了,但收益率也同时降低了,不是最佳的投资策略。我一直奉行少而精的原则,我认为大多数投资者对所投资企业的了解不透彻,自然不敢只投一家企业而要进行多元投资。但投资的公司一多,投资者对每家企业的了解相对减少,充其量只能监测所投企业的业绩。”
一个企业的投资价值,是由该企业的木桶效应决定的。价值投资者,需要掌握的思维技巧就是如何构建一个企业的木桶,并且评估这个木桶的集水能力。资本,只需要集中在几只质地优良的木桶上,就可以获得惊人的投资回报。
木桶效应,提醒我们需要关注的焦点:
第一、木桶的短板决定了木桶的盛水量。
第二、投资者,对组成木桶的木板缺乏客观、全面的认知,极易漏掉短板造成认知偏差,形成误判。
关注于木桶效应的投资者,是典型的网状思维模式、逆向思维模式执行者。因为,寻找全部木板是网状思维,寻找短板是逆向思维。传统结构式思维模式,在思维层面存在缝隙,极易造成对木桶的非客观评判。栅格就如同围绕在企业周围的一块块木板,圈定着企业的发展与未来。
典型的栅格理论执行者的思维模式是这样的:
1、所有的组织都有的共同性质是什么?
成长、维生、突变、异化、同化,这些共性是组织机构的统一性,在任何企业内部都必然存在的,是构成企业木桶必须的木板。这些木板的长度如何?
2、行业决定的共同性质是什么?
全行业发展的目标空间有多大?
该行业是否有能力拓展国际市场?
该行业是否具有明显的周期性?
该行业是否具有明显的全行业竞争性壁垒?
该行业是否具有明显的全行业不可替代性?
该行业是否具有行业相对竞争优势?
这些,都是任何属于该行业企业都必然具有的统一共性,是构成企业必须的木板。这些木板的长度如何?
3、企业的个性是什么?
企业家的灯塔效应如何?
企业文化的独特性、可持续发展性如何?
企业的组织机构结构是否处于领先、先进?
......
这一系列问题清单列出来,自然而然就把企业死死的框限在一堆木板中,使得对企业的评估处于一种全面、客观的思维模式下。以商业分析的角度,对企业进行科学、理性的全方位解剖,就有了更大的胜算。
以逆向思维,习惯说,“不!”。一旦发现致命缺陷,或者相对大缺陷,立即放弃买入、持有的意愿。
栅格系统越强大、审视的方面越全面、发现的问题越多、关注的专注度越强,自然越准确、越安全。密密麻麻的常识性客观规律,死死的围住企业,使得投资成为一种纯哲学审视判定,其威力远超看看财务报表,做主观臆测性的判定,以非客观决策树判定的思维模式。
真正顶尖的投资大师,关注的都是:安全、常识、未来。
【注:我眼中的顶尖投资家是:巴菲特、芒格、索罗斯。】
这就是:逆向思维、栅格系统、投资未来!
芒格,构建的就是这样一个强大的投资理论框架。
栅格理论的威力,是难以估量的!
木桶理论,是价值投资者应该时刻牢记的定律。
投资者手里的资金,应该买入何种企业股权,取决于该企业的木桶效应强度。资本是没有喜好的,资本仅仅应该流入能够创造最大价值的投资品种。我们,不需要手里面提着七七八八、各种各样的水桶。正如巴菲特所说,“多元化投资就像诺亚方舟一般,每种动物带2只上船,结果最后变成了一个动物园。这样投资的风险虽然降低了,但收益率也同时降低了,不是最佳的投资策略。我一直奉行少而精的原则,我认为大多数投资者对所投资企业的了解不透彻,自然不敢只投一家企业而要进行多元投资。但投资的公司一多,投资者对每家企业的了解相对减少,充其量只能监测所投企业的业绩。”
一个企业的投资价值,是由该企业的木桶效应决定的。价值投资者,需要掌握的思维技巧就是如何构建一个企业的木桶,并且评估这个木桶的集水能力。资本,只需要集中在几只质地优良的木桶上,就可以获得惊人的投资回报。
木桶效应,提醒我们需要关注的焦点:
第一、木桶的短板决定了木桶的盛水量。
第二、投资者,对组成木桶的木板缺乏客观、全面的认知,极易漏掉短板造成认知偏差,形成误判。
关注于木桶效应的投资者,是典型的网状思维模式、逆向思维模式执行者。因为,寻找全部木板是网状思维,寻找短板是逆向思维。传统结构式思维模式,在思维层面存在缝隙,极易造成对木桶的非客观评判。栅格就如同围绕在企业周围的一块块木板,圈定着企业的发展与未来。
典型的栅格理论执行者的思维模式是这样的:
1、所有的组织都有的共同性质是什么?
成长、维生、突变、异化、同化,这些共性是组织机构的统一性,在任何企业内部都必然存在的,是构成企业木桶必须的木板。这些木板的长度如何?
2、行业决定的共同性质是什么?
全行业发展的目标空间有多大?
该行业是否有能力拓展国际市场?
该行业是否具有明显的周期性?
该行业是否具有明显的全行业竞争性壁垒?
该行业是否具有明显的全行业不可替代性?
该行业是否具有行业相对竞争优势?
这些,都是任何属于该行业企业都必然具有的统一共性,是构成企业必须的木板。这些木板的长度如何?
3、企业的个性是什么?
企业家的灯塔效应如何?
企业文化的独特性、可持续发展性如何?
企业的组织机构结构是否处于领先、先进?
......
这一系列问题清单列出来,自然而然就把企业死死的框限在一堆木板中,使得对企业的评估处于一种全面、客观的思维模式下。以商业分析的角度,对企业进行科学、理性的全方位解剖,就有了更大的胜算。
以逆向思维,习惯说,“不!”。一旦发现致命缺陷,或者相对大缺陷,立即放弃买入、持有的意愿。
栅格系统越强大、审视的方面越全面、发现的问题越多、关注的专注度越强,自然越准确、越安全。密密麻麻的常识性客观规律,死死的围住企业,使得投资成为一种纯哲学审视判定,其威力远超看看财务报表,做主观臆测性的判定,以非客观决策树判定的思维模式。
真正顶尖的投资大师,关注的都是:安全、常识、未来。

【注:我眼中的顶尖投资家是:巴菲特、芒格、索罗斯。】

这就是:逆向思维、栅格系统、投资未来!

芒格,构建的就是这样一个强大的投资理论框架。

栅格理论的威力,是难以估量的!

前一篇:[转载]投资真经:九九归一到常识
后一篇:栅格的力量-权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