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股票启明巴菲特彼得林奇价值投资 |
分类: 启明看市博文 |
最近启明一直在和大家要寻找好的企业股权来做投资,长远看这个思路是一种必然。中国股市在成长,指数最近一直围绕3300震荡,但是我们看到很多好的企业股价却不断地创出新高。对应是僵尸股也越来越多,验证了我们5月份的观点。那么到底如何寻找到好企业呢?难?其实不难,看一下网上的一个段子。
《2017年年度总结》你住万科的房子,喝伊利的奶,吃安琪发的馒头,海天酱油做的菜,坐中车高铁,喝茅台,刷牙用云南白药牙膏,吹格力的空调,买平安保单,开上汽的车,用科大翻译笔,每天用腾讯微信,用亨通的光缆,用利亚德的灯光照明,坐国航的飞机……2017年,你消费了,然后你会发现,这些公司全部为你免费买了单,只要你持有他家的股票。生活真的没有欺骗我们。其实不仅仅是这些企业,我们使用的微博、微信、京东等很多的企业都在不断地创出新高。这些企业难选吗?其实都是我们生活中遇到的上市公司。今日收盘我们可以看到五粮液、伊利股份都在历史新高的位置,一轮行情的调整,挡不住优秀企业重新回来,我们在11月24日的大跌之后就写过文章,其实只是下跌没什么可怕,好的企业也会跌,但是跌完之后会涨回来。彼得林奇曾经在陪老婆逛街的时候还发现优秀公司,从生活中选到我们熟悉的好企业是一个轻松的思路。
买股权的心态做投资,精选看得懂的好企业。最近在看巴菲特的书《跳着踢踏舞去上班》,其实他的核心思想就是买看得懂的好企业,因为真正优秀的好企业股权如同一线城市的房价一样维持持续的上涨趋势,看看茅台、腾讯皆是如此。好企业持有需要信心,股价的波动总是让人痛苦,因为你的关注点是股价,而不是企业。最近调整,我们一直保持着重仓,没有大幅做波段,过程自然是很难受,看着要跌而不去卖。中国平安从79跌到67,格力股份从48回到40,现在他们都逐步地回来了。我们坚信好企业,时间是他的好朋友。最近也去了一些上市公司调研,看着股价下跌,其实公司还在很好的发展。比如我们持仓的欧菲科技,股价随着消费电子股大幅下挫,但是公司依然是蓬勃发展,那么眼前的下跌也只是市场情绪的一种体现。
快乐投资是我们永远的追求。我们一直追求快乐投资,但最终的快乐需要你很大的人生智慧。这个智慧是看明白市场,看明白企业,看明白自己。下面转载一下邱国鹭为这本书写的序。很精彩,值得每周读一遍。
投资可以是很煎熬的一件事,也可以是很快乐的一件事。对于巴菲特而言,“跳着踢踏舞去上班”其实很好地描述了他每天的工作状态,因为他在生命中的每一天都只做自己喜欢的事,只和自己欣赏的人在一起工作。不论资本市场如何千变万化,他只做自己擅长的事,投自己看得懂的企业。懂得取舍,是快乐投资的源泉。
投资中的每一个选择都是取舍。能力圈本身就是一种取舍,不熟不做是“舍”,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中出重手则是“取”。避开瞬息万变的行业和复杂的商业模式是“舍”,选择有持续竞争力的简单生意是“取”。避开繁星满空、百舸争流的高度竞争性行业,在月朗星稀、胜负已分的行业里买赢家,“不数星星、数月亮”,又何尝不是一种取舍?
所谓取舍,先“舍”而后“取”,只有放得下才能拿得起,对于职业投资人而言,只有把短期排名压力放下,长期的优秀业绩才能拿得起;只有把短期的股价波动和当下的热点主题放下,企业的长期价值才能拿得起。
股市中获利的方式很多,但是,对于长期投资者而言,本质上投资的利润来源只有两种,一种是企业成长带来的内在价值增长,另一种是股价从低估回归到合理带来的估值提升。在喧嚣纷乱的股市中,能够静下心来关注投资的本质,平心静气地去挣企业低估的钱和企业成长的钱,而不受股市中各种噪音、各种诱惑的干扰,这也是一种取舍。
取舍有时是一种守拙,就如同曾国藩“结硬寨、打呆仗”那样,用一套稳定的打法,不急于求成,在自己的能力圈内用自己熟悉的打法打自己擅长的仗。即便巴菲特因此错过了一些高科技的投资机会,但这并不妨碍他在过去50年创造了令他人望尘莫及的可持续的高收益。
有取舍之后自然有聚焦,把资源和精力聚焦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少下注、下重注。古今中外的许多兵法书,如果非要找一个共同点,就是“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做投资,深度比广度重要,对少量公司有很多了解的人,投资决策的准确性往往远胜于对很多公司有少量了解的人。毕竟,只有对所投公司基本面的深度研究和对其所在行业内在规律的切实把握,才有可能建立起自己的比较优势。“弱水三千,但取一瓢”,投资成败的关键是你对所取的那“一瓢”到底有多深的了解。
启明的一些思考,也在里面,真心希望更多朋友放弃对于股价波动的过分追求,把注意力放在企业上,慢慢你会发现你轻松了,也赚钱了。如果你还买着那些不知道公司做什么的僵尸股,未来的市场你最终是要退出的。多关注我们的公众号,我们在价值投资的路上一起前进!有兴趣深入交流的朋友,可通过本博首页关注启明公众微信号(qiming9977)或启明新浪微博及粉丝群进行互动交流。
前一篇:哪些好企业率先回来了?
后一篇:两极分化,新高股VS地雷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