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4000点今天守得住吗

(2008-03-13 09:49:27)
标签:

证券

财经

仓位

a股

蓝筹股

中国

股票

 4000点今天守得住吗 

 

 

  在美联储2000亿美金救市的利好刺激下,前晚道琼斯指数创下5年来最大单日涨幅,亚太股市昨日也跟随美股猛烈反攻,惟独A股大幅高开后迅速回落,沪指也创下本轮调整的收盘新低4070点。

  大盘萎靡不振,个股也涨少跌多,收市共计1387只个股下跌,仅有212只个股上涨。

  无论从指数表现,还是个股表现,A股市场昨日都没有太多亮点可言。为何在全球股市强劲反弹的大背景下,A股依然还疲态不改呢?

  宏观数据压制机构进场冲动

  业内人士认为,对于准备进场的机构而言,国家统计局于11日早上公布的数据并不乐观,压制了这些机构的进场冲动,昨日高开回落的走势依然在消化这些过热的数据。

  首先,CPI数据创记录地飙升,令近期推出宏观紧缩政策的可能性大增,政策面的不确定性大增,放松货币政策的市场预期完全落空;

  其次,贸易顺差出乎预期地骤降,将对市场有两大影响,一是相关加工出口行业业绩下滑,二是人民币加速升值的同时,热钱却似乎在流出国内,令市场资金面受压明显;

  而PPI数据的劲升,则更是意味着上市公司的利润增长将会出现明显放缓,其利润不断被升高的成本严重蚕食。

  正因为对未来宏观经济的悲观预期,从昨日盘面显示,股指大幅高开反而成了机构的出货良机,全天一路下跌,几乎没有像样的反弹。

  再融资恐惧症动摇蓝筹根基

  除了过热的宏观数据,悬而未决的蓝筹股巨额融资潮也久久没有消退,成为持续打击市场的空头武器。

  自中国平安(601318)高票通过1200亿融资方案后,其小非就在不断减持公司股票,显然一些小非并不愿意参与其高价增发;而浦发银行(600000)下周召开股东大会,自知无法改变大股东圈钱意愿的流通股股东,只能采取用脚投票的方式远离浦发银行,因此其股价始终无法走稳,不断拖累大盘指数。

  业内人士表示,如果管理层对目前蓝筹股的巨额再融资没有有效措施遏制,新的蓝筹股圈钱潮还会愈演愈烈,对于本身估值就远超成熟市场的蓝筹股群体而言,投资者的持股信心将严重不足,从而动摇其定价根基,并将大盘完全拖入熊市,这与2001年大盘遭遇的危机有相似之处。

  短期内管理层对再融资,包括红筹回归的态度,将是影响目前市场信心的关键因素。

  股市资金正在回流银行

  就在市场面临种种压力的同时,昨晚央行发布的二月金融数据显示,股市资金面将继续维持紧张状况,这无疑又是雪上加霜的消息。

  在这组最新数据中,当月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13351亿元,同比多增8045亿元。从分部门情况看:居民户存款增加9712亿元,同比多增600亿元;非金融性公司存款增加1290亿元,同比多增5019亿元(去年同期下降3729亿元),财政存款增加1586亿元,同比多增1662亿元(去年同期下降76亿元)。1~2月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15599亿元,同比多增5647亿元。

  业内人士指出,由于存款同比多增状况明显,说明不少资金已从股市和楼市加速回流银行,主要是受到宏观调控的影响,股市楼市均见顶回落,这些资金选择了落袋为安,而资金的流出进一步加剧了股市与楼市的萎靡不振。

  严控仓位 坚持防御策略

  对于目前的市场,不仅仅是普通投资者感到困惑,不少机构同样也无法动弹,盘中的短线机会大幅减少,即使是强势股也常常变脸暴跌,因此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市场人士建议要采取严控仓位的操作策略。

  而短期市场将兵临4000点关前,被空方击穿的可能性相当大,虽然在基本面不明朗之时,不敢轻言中期反攻行情,但是作为一个重要的整数关口,4000点被破之后,多方理应在3800点到4000点之间组织较强的反攻,而3800点附近是20月均线的支撑位,反弹行情也常常产生于无望之中,仓位较重的投资者可趁机减仓,顺势将仓位控制在半仓以下,轻仓的投资者可少量抢反弹。

(文/黄晓义   成都商报)

 

 公 告 

  本博客分析评论仅供参考,不构成买卖建议。博文大部分为原创,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文章为转载,均已注明。谢谢大家的支持!

 

机构报告

  

★指数股牵引指数节节败退

★市场是否已经跌出机会?

★平安异动说明了什么?

★如何应对两会行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