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正确理解呼吸速率与氧气浓度的关系-呼吸熵(RQ)

(2020-04-22 10:41:25)
标签:

教育

呼吸熵

需氧呼吸

厌氧呼吸

分类: 试题研究和分析

正确理解呼吸速率与氧气浓度的关系-呼吸熵(RQ)

试题研究: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之间的关系,氧气浓度如何影响呼吸类型的转变,教师往往觉得这是很容易解决和理解的问题。其实,由于选考的关系,许多学生化学知识薄弱,影响了这方面知识的理解,需要一定的时间帮助理解。

呼吸熵(RQ):一种用于测定"燃料结构"的方法,为我们评定用于提供能量分别所消耗的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蛋白质的量提供了依据。

呼吸熵测定呼出氧化碳体积与消耗氧气体积的比值。因为用于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蛋白质燃烧所消耗的氧气各不相同,呼吸熵的不同将显示哪种养分被作为主要的供能物质。

呼吸熵的计算公式为:呼吸熵=呼出CO2的体积÷消耗的O2的体积

一、呼吸速率与O2浓度的关系(以酵母菌为例)

正确理解呼吸速率与氧气浓度的关系-呼吸熵(RQ)

1.若只产生CO2,不消耗O2,则只进行厌氧呼吸(图中A点)。

 

2.若产生CO2的物质的量比吸收O2的物质的量多,则两种呼吸同时存在(图中AC段)。

3.若产生CO2的物质的量与吸收O2的物质的量相等,则只进行需氧呼吸(图中C点以后)。

4B点表示厌氧呼吸与需氧呼吸速率相等(用CO2释放量表示),此时CO2的总释放量最低。D点表示O2浓度超过一定值(10%)时,厌氧呼吸消失,细胞只进行需氧呼吸。

二、呼吸速率与O2浓度的关系的应用

1O2浓度低时,厌氧呼吸占优势,随着O2浓度增大,厌氧呼吸逐渐被抑制,需氧呼吸不断加强;但当O2浓度达到一定值后,随着O2浓度增大,需氧呼吸不再加强(受呼吸酶数量等因素的影响)。

2.生产上常利用适当降低氧气浓度等能够抑制细胞呼吸、减少有机物消耗的原理来延长蔬菜、水果的保鲜时间,中耕松土增加根的有氧呼吸;在医疗上选用透气的消毒纱布或松软的“创可贴”包扎伤口,可抑制厌氧病原菌的繁殖。

 三、典型试题解析

试题1呼吸熵(RQ=放出的CO2量/吸收的O2量)可作为描述细胞呼吸过程中氧气供应状态的一种指标。图示酵母菌氧化分解葡萄糖过程中氧分压与呼吸熵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正确理解呼吸速率与氧气浓度的关系-呼吸熵(RQ)

A.呼吸熵越大,细胞有氧呼吸越强,无氧呼吸越弱

Bb点有氧呼吸强度大于a

C.为延长水果的保存时间,最好将氧分压调至高于c

Dc点以后细胞呼吸强度不随氧分压变化而变化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呼吸熵越大,吸收的O2量越少,而放出的CO2量越多,说明厌氧呼吸越强,而需氧呼吸越弱,所以A错误;b点时氧分压明显高于a点,而a点时几乎不进行需氧呼吸,所以b点需氧呼吸强度大于a点,故B正确;为延长水果的保存时间,细胞呼吸强度应该最低,而氧分压调至高于c点,则需氧呼吸强度很高,分解的有机物多,所以C错误;c点以后表示细胞只进行需氧呼吸,但细胞呼吸强度仍随氧分压增大而增大,所以D错误。答案为B

试题2如下图表示某种植物的非绿色器官在不同氧浓度下CO2的释放量和O2吸收量的变化,请据图回答:

正确理解呼吸速率与氧气浓度的关系-呼吸熵(RQ)

1)在外界氧浓度为10%以下时,该器官的呼吸作用方式是_________

2)说明无氧呼吸强度与O2浓度之间的关系________

3)实线和虚线相交于C点,对于BC点,以下叙述正确的有________

AC点时,植物既进行无氧呼吸,又进行有氧呼吸

BC点时,植物只进行有氧呼吸,此时无氧呼吸被完全抑制

CB点时,无氧呼吸强度最弱

DB点时,植物细胞呼吸最弱

4AB段表示CO2释放量减少,其原因是________

5)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代表_____________

6)当外界氧浓度为4%5%时,该器官CO2的释放量相对值为0.6,而O2的吸收量相对值为0.4。此时,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相对值约相当于有氧呼吸的(7)由此可见,保存水果、蔬菜,应控制空气流通,使氧浓度保持在____________

答案:1)厌氧呼吸和需氧呼吸

2)厌氧呼吸强度随氧气浓度的升高而逐渐减弱

3BD

4)氧气浓度逐渐升高到5%时,厌氧呼吸逐渐被抑制,而需氧呼吸仍十分微弱

5)不同氧浓度下的厌氧呼吸强度

61.5

7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