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实验试题中的安慰剂怎么理解?

标签:
教育安慰剂安慰剂效应 |
分类: 疑难问题的解决 |
试题研究:实验设计试题中出现了安慰剂和安慰剂对照,它是什么?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设置安慰剂对照?本内容学习并参考了《果壳网》和新浪医药新闻,整理摘录如下。
一、什么是安慰剂(pIacebo)?
安慰剂(pIacebo)是指没有药物治疗作用的片、丸、针剂。对长期服用某种药物引起不良后果的人具有替代和安慰作用。本身没有任何治疗作用。但因患者对医生信任、患者叫自我暗示以及对某种药物疗效的期望等而起到镇痛、镇蘸或缓解症状的作用。在临床医学的实验研究中.为观察糊种药物的疗效,也常用于对照试验。(林崇德.心理学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
广义的安慰剂不仅包括无药理活性的物质,还包括医疗处理以外的一切因素,利如视觉、听觉、触觉、味觉、语言、以及所有环境因素、外科操作、心理治疗或过程等。安慰剂本身没有任何治疗作用,由于患者对医生信任、患者自我暗示以及对某种药物疗效的期望等而起到缓解症状的作用。
二、什么是安慰剂效应(placebo effect)?
医学领域最酷、最奇怪的事是什么?有人认为是安慰剂效应。
“安慰剂效应”指的是,对于某种无效的疗法或干预手段,仅仅是“相信它有效”,就能改善健康,并能改变认知——这似乎无可辩驳地证明了精神具有近乎魔法的力量,可以超越物质。
对科学家来说,安慰剂效应不止是种令人惊奇的现象,更会造成研究方法上的麻烦。研究者必须想尽办法排除被试的期待造成的影响,这样才能确定,观察到的效应里哪些真的是干预造成的结果。
安慰剂效应有可能出现在各种临床背景下,但并不是所有接受安慰剂治疗的患者都会出现安慰剂效应。病症不同,衡量病症改善的指标也不同,所以安慰剂效应的操作性定义也不同。事实上,在不同研究中安慰剂效应的强度有很大差异,若干关于安慰剂效应的强度的元分析研究结果也很不一致。一些研究认为安慰剂效应非常弱甚至不存在,另一些研究则认为安慰剂效应是存在的, 但在不同临床背景下其强度有很大差异。自1955年Beecher的《强大的安慰剂》出版之后,安慰剂治疗开始广泛被使用于双盲、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以降低临床试验观察偏倚的可能性。(摘自新浪医药新闻)
三、动物也有安慰剂效应
几项针对啮齿类的实验室研究却证明,动物身上的确会显示某种安慰剂效应。研究者曾将一种有效的药物(如吗啡)搭配一种特定的味道或气息,然后他们证明,即使撤掉药物、只重现这种味道或气息,也能对啮齿类起到镇痛效果。
在这个例子中,安慰剂效应的来源是条件反射而非动物的期待,不过这或许也是人类安慰剂效应的部分原理。正如专门研究非主流疗法的医学专家爱德华·恩斯特(Edward Ernst)所说:“我们所认为的安慰剂效应,有一大部分在动物身上也发现了。”
四、安慰剂对照实验
空白对照是在不加任何处理的“空白”条件下进行观察的对照。如用某种可疑致癌物对动物进行诱癌实验,需要设立与实验动物同种属、同年龄、同性别、同体重的动物作为空白对照组,以排除本身自然患癌的可能影响。临床上一般用“安慰剂”作为“空白”对照,即模拟剂,其物理特性如外观、大小、颜色、味道、气味尽可能与试验物一致,但不能含试验有效成分。
链接:对照原则微专题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