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浙科版新教材中知识点-ATP

标签:
教育atp新教材 |
分类: 浙科新教材解读 |
教材研究:浙科版新教材中关于ATP的知识和旧教材变化不大,除了ATP的结构得到了正确修改以外(见下图),编排发生了改变,情境导入放在前面,如荧火虫的发光、ATP有关的实验等,增加了对ATP的发现和认识过程课外读。
但是,个人觉得,此内容在新教材中也增加了两条值得商榷的知识误区,甚至是错误。
第一、ATP和ADP转化的酶应该是同一种酶,并不是新教材所说的另一种酶(旧教材没有提到)。
科学研究表明这种酶有双重功能的酶,也就是说,既能行使ATP合成功能,又行使ATP水解功能的。
第二、新教材说,“连接2个磷酸基因的磷酸键稳定性较差,水解时释放大量的能量,被称为高能磷酸键”。我觉得这样的说法也不妥。
援引《生命科学教育》微信公众号:
“高能磷酸键”这个术语长期被用来描述ATP水解反应时被断开的P~O键,这是不对的,这种表述错误地暗示键自身含有能量。事实上所有化学键的断开都需要能量的输入。磷酸化合物水解释放的能量(自由能)并不是来自于某个具体被断开的键,它来自于产物比反应物具有更少的能量(自由能)。
另外,ATP是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作为小标题,给学生的感觉是,只有ATP才能作直接能源物质,最好加“绝大多数”或“主要”,理由是GTP、UTP等也可以提供能量。
附:新旧教材ATP的结构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