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例析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教学反思

(2018-11-03 00:12:50)
标签:

教育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分类: 教学设计及反思

例析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我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教学一直很困惑,总认为很简单的教学内容,只要把实验思路和原理讲清楚,学生就可以理解,但学生总是觉得无法理解。学生在做试题时经常会答分率低。我也通过了解学生的所思,悟出了一些学情,原因有多方面的,教学中需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研究过程介绍

教学中,需要介绍为什么用噬菌体作为研究DNA是遗传物质的材料,这样的背景介绍有助于学生理解研究的发展过程。

科学家在寻找遗传物质的过程中,1902年萨顿创立染色体学说,发现染色体可能是基因载体的学说,到底是蛋白质还是DNA?尽管有1928年格里菲斯的体内转化和艾弗里1944年的体外转化实验,但分离提纯技术相对还是落后,影响了实验的说服力,所以,1952年,科学家找到了噬菌体材料,因为它的成分接近于染色体,在侵染过程中是自然分开,不需要人为因素去干扰成分。由此,再去具体介绍噬菌体的结构,了解噬菌体的结构。

例析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教学反思
        噬菌体

第二、病毒和细菌大小比较

学生对细菌和病毒的大小没有感性认识,需要老师通过一定手段进行讲解,体会到病毒较细菌小得多的认识。同时,也可以结合烟草花叶病毒的发现史,即通过细菌也通不过的过滤器,发现过滤液还是可以感染,说明病毒比细菌小得多。

也可以通过大小数据举例分析:

细菌的外形长度是1×10-6m,病毒的外形长度是1×10-11m,细菌比病毒大了1×10-6÷1×10-11=105

第三、噬菌体感染过程介绍

学生对噬菌体感染细菌的过程不了解,浙科版教材上也没有相关的内容,需要在教学中通过视频的多次播放明确“吸附-注入DNA-合成DNA和蛋白质外壳-组装病毒-释放解体”的过程。同时,明确复制式增殖的方式体会到大量病毒的产生。

例析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教学反思

噬菌体感染细菌图

第四、实验注意点

实验需要强调三种情况,一是实验允许误差,检测的是放射必强弱,不是有无;二是搅拌的目的是什么?三是噬菌体感染细菌培养的时间不能过长原因?

附试题:

201510月试题:下列关于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标记的大肠杆菌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子代噬菌体的DNA控制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合成

B.合成子代噬菌体外壳的原料来自大肠杆菌,子代噬菌体外壳都含35S

C.合成子代噬菌体DNA的原料来自大肠杆菌,子代噬菌体DNA都不含32P

D. 大肠杆菌的DNA中嘌呤碱基之和与嘧啶碱基之和的比值与噬菌体的相同

答案:C

解析:噬菌体蛋白质的合成受噬菌体自身的遗传物质DNA的控制,噬菌体只利用宿主细胞的营养物质,故A项叙述正确。

B项和C项,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首先将自身的遗传物质注入大肠杆菌,然后以噬菌体自身的遗传物质为模板,利用大肠杆菌的物质来进行自身的复制,而DNA复制具有半保留复制的特点,所以子代噬菌体有少量含有32P的存在,这些来自于最初的噬菌体体内;但噬菌体的外壳并没有进入大肠杆菌,子代噬菌体外壳的原料均来自宿主大肠杆菌,因此子代噬菌体的外壳含有35S,故C项叙述错误、B项叙述正确。

双链DNA的嘧啶与嘌呤之比均为1,故D项叙述正确。

链接:烟草花叶病毒的发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