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撰写说课稿

标签:
教育撰写说课稿 |
分类: 培训和学习心得 |
教研反思:前段时间的说课比赛,除了不能用多媒体课件说课以外,还有一个要求就是上交说课稿,有的老师其实上交的是教学设计。说课稿和教学设计是有区别的,说课稿强调的是“为什么要这样教”,而不是教学设计所强调的是“怎样教”。以下是张廷均老师发表于《教学与管理》(2002年)上的一篇文章中心内容,现摘录如下。另外,还附兄弟学校沈玲老师的说课稿。
一、简析教材
1.教材内容部分要求说明所属的科目、册数,所在单元或章节;
2.教学内容是什么,包含哪些知识点;
3.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前后的联系;
4.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是什么;
5.教学目标的确定,一般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几个方面来确定;教学重点是教材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容,它的确定要遵循标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教学的难点是学生学习时困难所在,它是依据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而定。
二、阐述教法
教学得法往往事半功倍。在撰写说课稿时应简要地说明:
1.教法的总体构成及依据;
2.具体采用了哪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理由;
3.所用的教具、学具。教学实践证明,一堂课根据教材特点选用几种不同的教法结合使用,才可相应增强教学效果。
三、指导学法
学法包括“学习方法的选择”、“学习方法的指导”、“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拟定时应突出地说明:
1.学法指导的重点及依据;
2.学法指导的具体安排及实施途径;
3.教给学生哪些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
四、概说教学程序
不能像流水账式的罗列。得有具体步骤安排,把针对性的理论依据阐述融入其中。
1.课前预习准备情况;
2.完整的教学程序(主要是:怎样铺垫、如何导入、新课怎样进行、练习设计安排、如何小结、时间如何支配、如何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加大课堂的密度、强化认知效果);
3.扼要说明作业布置和板书设计;
4.教学过程中双边活动的组织及调控反馈措施;
5.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运用以及学法指导的落实;
6.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及各项教学目的的实现。
在撰写时应重点讲清楚每个环节安排的基本思路及其理论依据,还要做到前后呼应,使前三个方面内容落实到实处。
五、教学效果分析
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深度广度的估计,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状况等的估计。
说课分为课前说课和课后说课,如果是课前说课,还应该说疑点,说把握不准的疑点,求教于其他老师;如果是课后说课,还应该说学生“学得怎么样”的教学效果评估。
附:细胞增殖说课稿(浙江省嘉善中学 沈玲)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细胞的增殖》选自高中生物学,浙科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第1节的第一课时。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真核生物体细胞的主要产生方式——有丝分裂,是在学生基本掌握了细胞生命系统的物质组成、结构和代谢的基础上进行的进一步的探究与延伸,同时为学生接下来探索细胞这个系统的的分化与凋亡过程做了知识性与结构性的铺垫。因此,从整章教材的编排上来看,本节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的过渡作用。
此外,本节内容首先介绍了真核生物细胞增殖的主要方式,在此基础上引出细胞增殖具有周期性,进而围绕周期,把复杂抽象的有丝分裂过程落实为重要遗传物质的规律性变化,最后分析得出有丝分裂对于生物体的重要意义。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体现了教材编排逻辑与学生认知规律相统一的原则。
而从学习者方面来看,学生在初中曾学过“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对于细胞分裂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究竟这个过程是如何发生的,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伴随着哪些物质变化,以及生物体进行有丝分裂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学生还知之甚少。同时,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和理性分析能力,其思维的目的性、延续性、逻辑性均以较好的建成。因此,作为教师,我会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视频、图片、模型等直观的学习材料为载体,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从而充分发挥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最终达到意义上的建构。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习者实际情况的分析,结合最近发展区理论以及对高中生物新课标相关精神的解读,我制订了以下的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1. 说出什么是细胞周期;2. 描述分裂间期细胞的主要特点;3. 描述分裂期细胞不同阶段的主要特点;4.概述有丝分裂的意义。
能力目标:1. 通过动手制作染色体模型,培养动手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以及对动态过程的分析能力;2. 通过分析与识别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特点,锻炼识图与理性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1. 通过建立模型,培养勇于探索、克服困难、合作研究等科学素质;2.逐步树立起“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认同生命的物质性与运动性。
基于对高中生物新课标和学习者实际情况的分析,我将细胞增殖的周期性和有丝分裂的过程定位为本节课的重点,而又由于有丝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染色体行为和数目变化,以及DNA数量的变化这部分内容比较的抽象、复杂,需要学生在综合学习有丝分裂各阶段典型变化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得出,这对学生的科学探究及理性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将这部分内容定位为本节课的难点。
为了突破以上重难点,本节课我打算采用探究研讨式的教学方法,同时综合运用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在学习中以问题为线索,以探究性活动为载体,积极主动地进行科学探究,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为了达到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发展自身能力的目的,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安排如下:
首先是复习导入,展示从受精卵—婴儿—成人的图片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后提问:从细胞活动的角度说说你为什么能够长大?学生根据《细胞概述》章节中相对表面积等知识的了解,不难得出,多细胞生物个体的长大主要与细胞数量的增多有关,由此自然而然地引出本节课题——细胞增殖。
在导入的基础上,我将快速给出真核生物细胞增殖的两种主要方式,并强调今天我们重点要学习的是体细胞的主要产生方式——有丝分裂。关于有丝分裂,我将播放一段动物受精卵早期胚胎发育的视频,通过视频中连续不断的分裂活动,引出细胞分裂具有周期性,进而得出“细胞周期”的完整概念。
接下来,引导学生探究整体性的细胞有丝分裂过程,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适度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超越其发展区,进行到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根据初中科学基础,学生对于有丝分裂的结果是使得细胞数量增加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随之必定会产生疑问: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到底是如何发生的呢?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即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作为教师,我会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驱动其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究。
为了帮助学生解决疑惑,我将引导学生得出在间期需要完成遗传物质DNA的复制,但DNA是分子水平的物质,很难直接观察其行为,而染色体是DNA的载体,通过观察染色体的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反应DNA的变化。学生已经初步掌握染色质与染色体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运用直观图片与手制模型,动态演示间期发生的染色质复制过程,进而突破着丝粒、姐妹染色单体等多个概念,染色体个数、DNA数量、姐妹染色单体的判断也在该环节集中突破。这个环节既将本课中一些分散的重要知识点集中阐明,更是为接下来的学生活动提供染色体模型的制作演示。
分裂期前、中、后、末四个时期的典型特征由学生活动得出。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在该环节我将全班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重点研究一个分裂时期。学生在仔细阅读教材后,利用下发的染色体制作材料开始制作模型。在此期间,我会在班级走动巡视,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之后,按照研究顺序,每组依次派代表一边演示一边讲解该阶段发生的物质变化。除了染色体以外的其他结构的变化以绘制的方式加以呈现。在每组解说过程中,其他组的成员在仔细倾听后可进行相关的提问,甚至是质疑,进而全班讨论并不断修正,自此,实现了本节课最大的重点和难点突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建构模型,在班级进行展示与解说,小组之间相互配合与评价,巩固所学知识,突破教学的难点,同时也提高学生思维的兴奋性。
接下来,我将组织学生根据所有小组的结果展示,将间、前、中、后、末五个时期串联起来,进行回顾与总结,建立完整性的有丝分裂过程体系。该环节渗透了对学生归纳能力以及建构知识体系能力的培养。
最后,我将组织学生将课本知识进行实际应用,思考如何利用细胞周期的相关原理来抑制癌细胞的增殖。该过程将生物科学和现实生活进行完美结合,渗透了STS教育理念。
而在板书设计方面,学生活动制作的染色体模型分时期呈现在黑板之上,他们联结起来构成完整的有丝分裂过程,结构清晰,有效突破重难点,体现了板书为教学服务的职能。
在课堂反馈方面,我准备根据教学目标设置一些主客观题及开放性思考题来检测学生在前两个维度上的目标达成情况,至于情感态度方面的检测,则主要通过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及学习小组之间的互评来进行。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整一个教学过程,时间方面我是这么安排的,导入3分钟,探索新知这个过程涉及到重难点突破,所以大约用时30分钟,总结归纳和检测反馈跟别用时4分钟,剩下的4分钟为生成性教学时间。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各位批评指正,谢谢!